古人是如何論讀書學習方法的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這是一條古訓。出自元代許名奎的《勸忍百箴·好學之忍》。 我國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視學習。他們指出,一個人僅僅好仁、好智、好直、好勇、好剛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學習,懂得理義,掌握道德學問,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才可以“廣明徳慧”,“處今知古”,德業日進。

  古人是如何論讀書學習方法的

  很多古人以詩的形式來談論讀書方法。這些方法現在看來,仍有借鑑意義,很值得同學們一讀。

  一要常讀書。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讀書有感》一詩寫道: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首用比喻方法寫讀書重要性的詩,作者以物喻人,寓理於景。小小方塘,美麗可愛,就是因為活水不斷注入的緣故。人若要不斷長進,就要不斷地讀書學習,探求新知識,吸取書中的營養。正如清人蕭搶所說的那樣:“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意思是說,人心和禾苗一樣,得到養分才能生長;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一天不讀書,心中便沒有好想法;一個月不讀書,連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來的清爽。

  二要會讀書。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曾這樣告誡幼子陸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的大意是,做學問不能留著力氣,年輕時下苦功打好了基礎,將來才會有成績,有出息;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總是膚淺的,要深刻認識事物,必須親自去觀察實踐,以便對書本上的學問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要精讀書。

  蘇軾在詩中寫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詩的意思很明確:道理就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讀下去,就會明白的。真可謂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弟子黃山谷也作類似詩一首:“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深入體會理解***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多思量。”這告訴我們,讀書不能慌慌張張,只有深入理解體會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妙。不明白的不妨暫且放過,對自己需要的一定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