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富效應理論的文章
財富效應指某種財富的累積存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必然產生對相關領域的傳導效應或者是控制效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財富效應***The Wealth Effect***是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指某種財富的累積存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必然產生對相關領域的傳導效應或者是控制效應。由於財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說有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之分,所以財富效應也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財富效應是指涵蓋了所有財富的更為廣泛的概念,有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物質上能滿足你各種生產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財富;精神上能讓你愉悅舒暢的就是財富。 50年代的“財富”是激情:中華兒女們豪情澎湃、高歌猛進,金錢是多餘的羈絆!70年代的“財富”是鬥爭:鬥出一片火紅的天,金錢是一種鍛鍊覺悟的戰場!80年代的“財富”是變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金錢擠進了發展的硬道理!90年代的“財富”是組合: 忙碌發展的中國在創造、在變革、在試驗、在組合各種被解放的元素們,金錢是組合品的標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真正的財富=觀念+時間,成功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同時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失敗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卻不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
狹義的財富效應是指貨幣財富效應,由於金融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財富效應又稱實際餘額效應。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來的,在研究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況的可能途徑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貨幣財富上,並指出在價格下降時,這種財富的實際價值會增加;因此貨幣財富的持有者會通過支出過多的貨幣,來減少他們增加的實際貨幣餘額,從而提高趨向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水平。這種價格誘致的財富效應在理論上的正確性,已被各種型別的貨幣財富所證實。
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歸屬感、對經濟發展的信心等等,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這種不以實際物質計量為單位的財富,其財富效應更加明顯,更有財富傳導和控制效應。
財富包括兩種形式: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財富的增加或減少意味著兩種資產總額的淨增減,而不是某一種資產的增減,因而公眾手持貨幣資產的增加或減少也並不意味著其持有財富的增減。當中央銀行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向私人部門購進政府債券,這樣會使得社會現金資產增加,債券資產減少,這改變的只是財富的構成,但財富持有總額未變。同樣,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財富效應”理論認為,股價上升會刺激消費,過度的消費反過來又會提高公司利潤和就業,然後造成通貨膨脹。利潤的提高使股價繼續上升,收入的增加又刺激著對股票的需求。然後股價的上升繼續刺激消費,於是在理論的永動機上,整個迴圈將重新開始。
有一種理論要好得多,認為股價對經濟作出反應,而不是恰恰相反。根據這種觀點,企業家的進取行為創造了能提高生產率的新技術。生產率的提高使收入增加、帶來了預期的利潤及投資。這提高了就業率,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抬高了股價。
這種發展的核心是低稅收、穩定的貨幣、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和自由貿易。只要存在這些條件,財富就會以驚人的速度創造出來,股票市場也會有好的表現。這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如果財富效應起了作用,我們應該能看到股價上揚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相互關係。但兩者之間幾乎不存在什麼關係。從1965年到1982年,標準普爾指數平均每年只上升14%,而消費開支的年增長率從7.5%上升到了12%。1981年以來,股票價格上升了約1200%,而消費開支的增長速度實際上有所減緩。如果財富效應的確存在的話,那麼它竟然隱藏了近40年,直到1999年才表現出來。
談到通貨膨脹,該理論的證據就更少了。1965年,除食品與能源以外的個人消費減縮指數***減縮指數剔除了物價變動因素,又稱消除通貨膨脹指數***按年率計算增長速度僅為13%。到80年代初,雖然股市蕭條,但通貨膨脹的年增長速度達到10%。自從80年代初經濟繁榮開始以來,通貨膨脹率一直在下降,到今年4月,“核心”個人消費減縮指數只比一年前高了1.7%。這一切證據都沒有動搖格林斯潘和美聯儲的其他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