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晚清:通曉英語事關國家存亡
鴉片戰爭之前,廣東沿海已出現民間英語學習班,多是傳教士開設的“識字班”。
經過數次戰爭、和談,外國人懶得在翻譯問題上同中國人較勁了。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後英國文書俱用英文書寫”,“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清政府意識到,通曉英語與否,已事關國家存亡。
皇親國戚開始學習外語。慈禧在中南海辦過一個英文學習班,上了兩堂課後知難而退。第一家官方英文系所,是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10名八旗中挑出的聰慧少年配以外教教學。很快,洋務派、地方官和開明士紳開設的新式學堂遍及全國。
當時教學方式以背書、默寫和翻譯為主,老師們的發音很成問題。任過北長和國民政府教育的蔣夢麟曾就讀浙江紹興中西學堂,他稱老師“發音錯得一塌糊塗,……竟然把字母Z念成‘鳥才’”。
清廷對外語帶來的思想衝擊深感恐懼。時任管學大臣指出,少年喜歡引用外國名詞,如犧牲、社會、組織和運動等字眼,較之舊解,“迥然不同,迂曲難曉”。
民國:外語課時多於國文
民國成立,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制訂新學制。外語成為課時最多的中學科目,甚至高於國文。
天津南開中學,三、四年級學生已開始閱讀外文小說原著。上海交大附中開設“公民學”,直接使用美國中小學課本,談論美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但大多數學校無力聘請外教,中國老師仍延續閱讀和翻譯為主的教學法。學生聽說能力普遍較差。北京外國語大學退休教授楊立民的父親曾在上虞春暉中學教英語,他拙於口語,竟將“你去不去”說成“You go no go”。
民國大學招生亦考英語。季羨林考北大時,漢譯英的題目是李後主的詞,“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新中國初立:開始“嫌英愛俄”
新中國成立後,自清末積累近百年的英語人才、教學法和書籍,不值錢了。
1950年8月,教育部頒發第一部《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在課時安排中,語文、數學最重,外語***主要指俄語***退出課程第一梯隊,與歷史並列,各占課時10%。
全國182所高校,只有北大、復旦等8所學校設英語專業。師範院校中,僅華東師大保留英語系,用以培養全國的中學英語師資。教育部要求,對於各校英語系大一、大二學生,儘可能動員他們轉入俄語系,否則,可轉入華東師大英語系。
學生開始“嫌英愛俄”。1953年7月《人民教育》雜誌記錄了這段時期。一位安徽中學老師反映,學生對英語無興趣,認為“俄語學好了可以學習蘇聯先進經驗。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文化都比我們落後,為什麼還要學習他們的語言呢”?
英語怎麼教,也是蘇聯專家說了算。當時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教學計劃制定者是蘇聯專家,教材、教學大綱都來自蘇聯。
-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 中考英語作文優秀範文閱讀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複習提綱和複習題
- 一飛沖天的意思和造句
- 二年級關於寫可愛的小兔子精彩作文
- 有關勤奮學習的格言
- 表達山河壯觀的散文
- 美女圖片唯美傷感美女桌布
- 與不同型別客戶交流的方法與技巧
- 臺式電腦經常會自動關機該怎麼辦
- 焦糖布丁應該怎麼製作
- 三星顯示器如何調節亮度
- 打鼾是怎樣形成的打鼾有什麼影響
- 一人走在雲上打一成語的答案
- 佳木斯五行健身操伴奏視訊
- 恐龍的簡筆畫圖片大全
- 陽光正能量的勵志歌曲推薦
- 覃姓男孩取名的技巧
- 文登西洋參種植的技術
- 技術員個人工作總結範文5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