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類的日誌素材
網路時代,寫日誌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方法,可以與人分享自己的一些喜怒哀樂、和生活、學習、工作等各種經驗,通過網路日誌我們可以增添更多見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一:大事與小事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揀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麼,自己彎腰揀了起來,又用它在鐵匠鋪那換了三文錢,並用它們買了18顆櫻桃。出了城,師徒繼續趕路,二人經過茫茫荒野。耶穌料到彼得一定會很渴,就讓藏在袖子裡的櫻桃悄悄的掉出一粒。彼得一見趕忙揀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的彎了18次腰。於是耶穌笑著對彼得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後來沒完沒了的彎了那麼多次腰了。小事不幹將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
年輕人都想幹一番大事,有時因此忽略了身邊的小事,最後反而因為細節上的疏忽耽誤了最後的大事,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二:成功的奧祕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裡的某一影象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裡”時,他的大腦裡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裡”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裡。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太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說三道四,太在乎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可我們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們的大腦成天被各種慾望塞得滿滿的,身體被壓得氣喘吁吁的,在這樣的重荷下,我們能把事情做好嗎?結果我們總是偏離預定的軌道,離成功越來越遠!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祕。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三:天堂地獄之別
有一天,上帝對教士說;“來,我帶你去看看地獄。”
他們進入一個房間,許多人圍著一隻正在煮食的大鍋坐著,他們又餓又失望。每個人都有一隻湯匙,但湯匙的柄太長,所以食物沒法送到口裡。
上帝又帶教士進入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跟上個房間情景一模一樣,但讓教士吃驚的是,他們都很快樂,因為——
他們都在跟對面的人互相餵飯。
我們所期望的天堂,也許就是能互相餵飯,就是大家能和諧相處。良好的人際關係絕非100分的成績可比,與人相處也是一門大學問。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四:簡單的道理
我曾經因為有幾個大學生登山迷途喪生,而訪問某位登山專家。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麼辦?”
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我懷疑地問。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於向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但卻可能遇到爆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專家嚴肅地說:“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戰場上,不也是如此嗎?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五:珍珠貝
珍珠,亮閃閃的,像星星。
但它的來歷卻很像一場惡夢。
不是嗎?當珍珠貝被強行撬開了殼,並投進一顆小小的沙粒後,它的不幸就開始了。
但它挺堅強,它沒有拒絕那個痛苦,而是把它緊緊地銜住,直到把它變成一顆亮晶晶的珍珠。
什麼叫堅韌?這就是!
珍珠為什麼那麼高貴?因為它能給人以一個亮晶晶的啟發。
什麼啟發?
正視磨難!正如這不聲不響的珍珠貝,在沉默與堅韌中孕育著輝煌。
那麼,你呢?當不幸突然降臨時,你能把那個痛苦變成珍珠嗎?
勵志類日誌素材篇六:關於行善
有的人喜歡這樣抱怨:我好心幫助他,他卻連聲謝謝也沒有。
一般行善的人,往往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甚至認為,好事做得越多,死後必然在天堂裡享福。以行善為手段來達到避災求福的目的,當然是一種功利思想。
萬一好心沒有好報,豈不該怨天尤人,責怪老天不公,自我煩惱。我們付出,是因為我們願意同對方分擔他的不快與麻煩,讓我們,也讓他,在各自豐富的生活中多一份感激,這本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默契。
無所謂而為之,便不會計較得與失,愛與痛,不會耿耿於懷,自找煩惱。心中自然一片藍天,坦坦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