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朗誦文章精選
人生就是需要一些勵志的文章來伴隨我們,陪我們度過迷茫期。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勵志朗誦文章,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勵志朗誦文章篇一:致出門在外打拼的年輕人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確立目標】
年輕人畢業之後選擇留在異鄉飄蕩,一定是有著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想要在陌生的地方開拓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所以既然選擇了出門在外,就一定要始終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不管是眼前的生存大計還是未來的人生規劃,都要有個或長或短的目標。
有了目標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才會一步一步登上更高的階梯。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在外漂著而又始終擺不脫混沌狀態,那樣的人生看不到希望,也沒有前途可言。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學會適應】
環境是很難改變的,在外漂泊會經歷租房,要承擔房租,有時會遭冷眼,求職未必順利,生活一定會有個清苦的階段,最難的是要經歷一個人在外,身邊沒有親人的孤獨。但無論怎麼樣,選擇漂泊是一種勇氣,更大的勇氣在於把選擇的路走好。
所以一定要學會適應變化的環境,適應長久的孤獨,在適應中慢慢讓環境朝自己期望的方向改變。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引用過作家朋友的一句話: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這句話送給還沒有太多經歷和經驗的年輕人,恐怕最合適。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相信自己】
年輕人做出在外飄蕩的決定,是一種勇氣,也是對自己的相信;選擇了在外打拼,就要相信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的勇氣,相信自己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外面開創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種相信是選擇漂泊的理由,也是給自己鼓勁的信念。年輕人在外最怕的就是經歷了挫折和失敗或者面臨比較艱難的境遇的時候,不再自信,不敢往前,沒有了當初的衝勁,一旦洩氣了,之前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保持勤奮】
人在追求事業和人生的過程中,機遇重要,能力重要,學識重要,朋友重要,但這些都沒有自己的努力奮鬥重要。勤奮是耕耘人生必不可少的品質,沒有耕耘,再好的種子,再好的土地,再好的自然條件都不可能長出豐收的莊稼。
每個人能力有大小,機遇不相同,但勤奮是共通的,沒有誰漂泊在外不靠勤奮就能站穩腳跟,沒有目標脫離了勤奮還能變成現實。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珍惜時間】
事業和人生都需要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過程長短因人而異,但不能無限制地處在發展的最初步階段,人生和事業都需要在努力中得到推進,長時間沒有進步是件糟糕的事情。
人生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原地踏步等於退步,因為在你踏步的時候後面的人很可能超過了你,你就落後於更多人了,最重要的是浪費掉了非常珍貴的青春時光。所以年輕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
不管是不是做得成功,一定不要浪費時間;時間是最珍貴的成本,付出之後就再也收不回來,一定要讓有限的時間用在最值得的事情上面。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積累經驗】
成功有成功的途徑,失敗有失敗的理由,這些都是奮鬥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總結起來都是有益於未來走好人生和規劃事業的寶貴財富,成功的經驗一定要總結。
並且拿出來與朋友分享,給別人做參考;失敗的教訓也要及時總結,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勸誡別人少走彎路。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減少未來的發展阻力。
【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定要懂得進退】
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在外漂泊。我曾經見過一個19歲來北京讀書,而後一直在這裡飄蕩到了三十四歲,一事無成且朝不保夕,最終回家種田去的男子。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但也絕非每個人都能在外面的世界裡闖蕩出一片天地。
不勤奮的人很難有收穫,但並非勤奮一定能出成果,還要看有沒有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把握了機遇,個人的脾氣秉性和做事的原則方法也會影響到事業和人生的開拓。
在外漂泊,並非自由得沒有限制,要懂得前進,更要明白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退出,這樣能節約時間成本,及時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也是聰明人必備的準則之一。
年輕人在外,每個人的經歷和處世態度、方法都不會相同,沒有一種方法或者途徑絕對適合每個人。
但我相信總有一些原則與方法是共通的,明白了這些,可能更加有助於在外漂泊的生活開拓出更美好的人生。
勵志朗誦文章篇二:任何時候,奮鬥都是人生的底色
“史上最難就業年”,大量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季離校的時候,工作仍無著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齡人,一畢業就進入企業管理層或者得到創業資助,再聽到個別用人單位“蘿蔔招聘”的訊息,不公平感從心底滋生。有人氣餒,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好工作輪不到寒門子弟。有人感嘆,階層固化嚴重,向上流動是空想。網路上、現實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奮鬥”。
不信奮鬥,還能信什麼?“含著銀匙出生的人”,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少數。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孩子,如果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實現更大的發展、改變自己的人生,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法寶,只有奮鬥。
不奮鬥可能一無所有。等靠要,等不來一份工作,等不來發展的機會,最後往往只能去“啃老”。一味地怨天尤人,蹉跎的是自己寶貴的時間,真正的機會來時,容易因準備不足而失去。面對青年就業難題,國家制定出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首次明確對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確保就業,並強調要促進就業公平。“市場主導就業”的前提下,如此政策已稱得上對高校畢業生盡最大可能照顧。即便是專供高校畢業生的崗位,一樣要面對競爭,一樣要通過個人的努力才能獲得。
“奮鬥沒有用,向上的通道早就封死了”——最近網路上一篇這樣的文章引起熱評。向上流動的難度在當下或許變大,可說到“封死”,除了自己放棄,其他人都做不到。就業過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時有發生,急需大力糾正。然而,用人單位終究要用人,科研院所需要有才華能鑽研的人才,醫院需要懂專業能吃苦的年輕人,企業需要勇於開拓、積極向上的高校畢業生拓展業務……求職者自身的才華和能力永遠是用人單位考慮的核心因素,沒有誰會想招錄一批有背景沒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之初未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不等於奮鬥就此無用,人生從此暗淡。最近大熱的電影《中國合夥人》片尾,展示的那些改革開放以來成功者的形象:新東方創始人、馬雲、“老乾媽”……起初未必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好工作”,最終靠的仍然是不懈的奮鬥。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一直面臨較大困難,同樣有不少學子踏實肯幹,邁出了創業的步伐,用奮鬥經營自己的人生。
強調奮鬥的力量,不是說社會沒責任、問題都出在個人觀念。現實生活中,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公平、規則不公平的情況確實存在。這就要重視經濟社會中所有不平等環節,暢通向上流動的渠道。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讓寒門子弟在起跑線上就落後。打破壟斷行業、權力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儘可能實現就業公平。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讓踏實肯幹的勞動者更多地積累財富,讓“勤勞致富”成為勞動者可觸控、能實現、進而深信的事實。
暢通向上的渠道意義重大。但無論怎樣的通道,都不會是筆直的。公平地進入好大學,不等於進了保險箱。公平地獲取好工作,不等於必定有好前途。人人有上升的機會,不是人人必定能上升。任何時候,奮鬥都是人生的底色。
勵志朗誦文章篇三:改變命運的是運用知識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先生提出來的,他說:“我們正在跨入的21世紀,是知識和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相信這是他對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最精闢的總結。
李嘉誠先生還製作了一系列知識改變命運的電視短片,將這個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未來無疑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中獲益,抓住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知識一直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會忽視學習和知識的重要性。
例如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個人如果想出人頭地、成就大業,必須具備五個條件,就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我們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具備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
老話中的所謂“命”、“運”、“風水” 實際上都是無法捉摸、不可掌控的東西,而“陰德”——做好事的回報,同樣是無法預期的。這五個條件中,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讀書”,所以,認真努力地學習是我們改變自己命運唯一的方向,古今中外無數傑出優秀的人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個道理。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時候光有知識是沒有用的。知識可能會使人變成書呆子,小書蟲,對於社會交際上的事一竅不通,這反倒是有負面影響的。更多時候,一顆無私奉獻的心,為他人著想的心比知識更重要。腦子裡只有知識,就算你擁有豐富的知識,但沒有經歷過鍛鍊,膽怯,恐懼只會讓你把知識埋葬在記憶的最深處。全面發展最重要,知識是不一定能改變命運的。
在資訊時代到來之前,在科學教育普及之前,說知識改變命運還行。那個時候,知識資源稀缺,知識傳播的途徑十分有限,知識淵博、學問深受人尊敬,易就業。學校是知識的殿堂,知識掌握得多,就能考高分上大學,包分配,收入穩定,衣食無憂。可如今是資訊時代,教育普及,科學普及,大學教育大眾化,網路進入尋常百姓家,手機能上網,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極為簡便快捷,小孩子知道的事情往往比成人還多。知識不再是什麼神祕的東西,不再是讀書人的專利品!它是我們生存的必需。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人人都要有終身學習知識的能力。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的時代早已過去!靠讀書博取功名利祿的時代漸去漸遠。讀書多,學富五車不再是選材任人的標準,知識多未必好就業、學問深未必能創業,無業之人又談何改變命運?不要羨慕飽讀詩書的人,而要看他能否寫詩書?不要羨慕學富五車的人,而要看他有何創造?知識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的是技能!知識的價值在於轉化為技能,服務於社會,才能改變命運。
社會發展需要技能性人才,不是書呆子。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論兵法,其父甘拜下風,他取代廉頗,指揮長平之戰,一夜間竟葬送了40萬趙兵。伯樂之子捧著父親的《相馬經》去尋求千里馬,結果找回一隻大癩蛤蟆!這類書呆子學問再深、知識再豐富又有何用?
大學生就業困難,難道是社會人才過剩?不像。各行各業人才都缺,而大學培養的卻不是社會所需的,單位用他們還需花錢重新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和“漁”都很重要,將魚轉化為自身的能量尤其重要!不然的話捕魚為何?長期以來,我們把知識看得比任何財寶都重,把學生的腦袋看成知識的容器,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學習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注重激發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而忽視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忽略了技能的形成。近年一項國際調查說中國學子善於考試,成績突出,但想象力缺乏,創造力低下。
而美國另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然而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的!一個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民族,知識儲備再多前程又在那裡?命運在哪裡?中國孩子善於捕魚,而且能捕到很多魚,卻不能將魚轉變為自身的能量!
莊子《天道篇》有一則寓言,木匠輪扁看齊桓公只讀書不做事,就想說他兩句:“大王你讀的聖人書都是糟粕!”桓公生氣地說:“什麼意思?”輪扁說:“我從斫輪中悟到,砍車輪動作要不快不慢,得心應手,這其中的技巧精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真正的本事從書中是讀不到的!”大師喻人以規矩,不能使人以巧。一個藝術家,他精湛的技藝只能存於他活的肌體裡,為他所獨有,死了就隨之而去,他給後人所留下的創作經驗即知識財富,我們把他的經驗背得滾瓜爛熟也難以企及他的水平啊!
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更不是隻憑聽課讀書能夠獲得的,那需要面壁十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十年磨一劍,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強調素質教育,而考查卻用一紙試題,看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分數高低決定成敗,這種教學,是不是南轅北轍?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注重動手能力的考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考查?技能形成的考查呢?學校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社會需要的是有動手能力的人才!
知識改變不了命運,改變命運的金鑰匙是運用知識
我不是說知識無用,知識永遠都是有用的,知識是智慧的明燈,沒有知識就無法思考,只是在教學中我們不要過於貪戀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獲取知識和獲取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上,而放棄對學生諸多能力的訓練,知識要服務於技能的發展才能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