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車輪也要前進;即使江河波濤洶湧,船隻也航行,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昔日大學生不做白領 回家創業當農民賣土特產
之所以會放棄在成都還算不錯的工作和薪酬回鄉創業,源於付鈺桀多年來的親身感受。
2004年付鈺桀畢業於四川理工大學,穩定就業後,又到四川資訊工程學院進修。辭職以前在成都幾家知名的網路公司都呆過,大半年前還在成都一家知名公司擔任網路部總監,年薪有12萬—15萬元不等,還不算其他額外收入。
“以前我給別人介紹自己家鄉在漢源,都沒有人知曉。近年來,一提到漢源,同事和周邊的朋友們都知道。而且他們很多還去過,對當地的大櫻桃和花椒特別感興趣,但卻不知道怎麼才能時刻買到真宗的。”付鈺桀回憶道。
“我是從漢源農村走出去的山裡娃,每年逢年過節都回家看望父母和長輩,同事們和朋友都會喊我順便帶點漢源的櫻桃、花椒、蘋果或白鳳桃等特產回去。” 付鈺桀說,“每次回去,車裡除了人,就是土特產。”
久而久之,付鈺桀心想,自己周邊的小圈子都這麼感興趣,那還有更大的圈子,更多的人也一定有想法。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琢磨,自己本來就是搞網路的,為什麼不回鄉弄個網站直接把家鄉的特產銷售出去?2014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付鈺桀便產生了一個夢想——回鄉創業,利用網路技術專長做電商,帶動父老鄉親共同致富。
其實,當時我想回家創業開電商,估計第一個反對我的應該是愛人,支援我的應該是父親。付鈺桀說,萬萬沒有想到,剛把心裡的想法告訴愛人,從她臉上的笑容就知道了答案。
當晚,立即打電話給父親,我還未把要辭職回家當農民、開電商的事情說完,平時很慈祥的父親就劈頭蓋臉的罵起來囉。
“鈺兒***父輩給付鈺桀取的乳名***是我們鄉第一個考起大學的本科生,曾經是我的驕傲。現在,我既不想我的兒子飛黃騰達,又不想他當官發財,只想他在大城市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是。” 付鈺桀的父親付連才說,“我一直認為有出息的孩子應該在大城市工作或者是穩定單位上班,拿著穩定的工資,何必要辭職回家當農民啊?我實在是想不通。”
“他是鄉里第一個考上本科的大學生,這也一直是我最自豪的事情,鄉親們都眼巴巴看著,如果一個大學生在外打拼幾年後又回到田間來幹農活兒,親戚鄰里怎麼想?我們的老臉哪裡擱?”
有好長一段時間,部分村民還議論說是不是“鈺兒”在外面犯了啥子錯誤,混不下去了才選擇回家。付連才說,我以前是村長,也是一個愛面子的人,你說反不反對?好在“鈺兒”的姐姐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她多次從成都打電話回來做我工作,我只好給出一年的時間為條件,讓他試試。
在家過完春節就再也沒有去成都了。從今年2月開始,付鈺桀利用自己擅長的網路專業技術建起了自己的網站,幾經自我“槍斃”,又幾經修改,今年3月,付鈺桀的“華夏味道”網站正式上線。
建網站容易,但運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網站上線前2個月,沒有一單交易,看到這樣的效果,父親顯得無比焦急,但我更看好未來發展趨勢。“除了這個垂直經營的網站,我還在淘寶上開了一家網店,準備齊頭並進。”付鈺桀說,其實,在春節期間,一直琢磨和構思電商的名字、網頁設計框架、電商經營內容等很多東西。
今年5月10日上午9點48分,付鈺桀的網店迎來了第一訂單,是雨城區的一名客戶張斌,在網上定了100斤大櫻桃,當時我既擔心又開心。付鈺桀回憶說,起初以為是逗我玩的,在詢問單價後,很快就將15000元現金匯至我的賬戶。
我哪敢怠慢啊!立馬到農戶家裡組織貨源,以高出當地2-5元的價格購買最好的大櫻桃,當天下午4點左右就把貨全部發出。不知咋的,當時我的淚水也不知不覺的流出。付鈺桀說。
順利交易第一筆訂單後,付鈺桀信心倍增,還在店內增設有櫻桃、花椒油、清溪黃牛肉、壇壇肉等200種土特產。付鈺桀說,“他相信只要產品質量好,價額隨行就市,肯定就能賣出去。”在付鈺桀的交易記錄中看到,通過“華夏味道”店不僅銷售了3000多斤大櫻桃,還銷售了清溪黃牛肉、壇壇肉和醃菜等土特產共計20萬元。目前,漢源花椒、水果等也有不少訂單。
“我的網店才剛剛起步,現在的利潤還比較薄,前期營銷投入大,在除去物流和商品的成本,純利潤大概只有5%。”付鈺桀坦言,“但我很看好未來發展趨勢,做好了收入就像滾雪球,一年能翻好幾倍。”
儘管電商正式運營還不到半年,但在付鈺桀的努力下,電商生意越來越好,昔日反對他回家創業的父親也豎起了大拇指。
看到兒子創業開了好頭,父親付連才也算放心了。在兒子的感染下,他也想再創業,把自家的小洋房搞成農家樂,讓兒子掛到網上推廣出去。“家裡的小洋房還有五個空房間,一次可以接待十多個人。我以前又在部隊當大廚,客人來了吃農家菜肯定不成問題,加上家裡也有4畝多甜櫻桃,搞個集體驗、觀光、住宿、旅遊為一體的農家樂肯定行。”
目前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正以美麗新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優質水果和鄉村旅遊產業,合理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人居環境大改觀,農業產業大發展,基礎設施大改善、公共服務大提升。村支書王定剛說,擬將同心村建成集農業生產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著力打造“峽谷清溪遊止步,果園深處有人家”的世外桃源。
看到現在的同心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付鈺桀對電商前景充滿希望。
付鈺桀說,同心村雖然地處泥巴山半山腰,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但是漢源花椒的核心區和大櫻桃、核桃等主產區,有高山草甸風景區,有溪谷潺潺。鄉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隨著同心村道路的不斷延伸,前來體驗鄉村遊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電商能順利運營,和政府打造新農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密不可分,只要守著這片基地,就是最大的財富。”付鈺桀從客廳沙發上起身,將父親請到二樓窗前,指著鄰居的小洋樓說,以後將以高出市場價收購農戶的土特產,保證顧客的貨源質量,也讓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還將在網上釋出村民開農家樂的訊息,在網上預訂吃住,為鄉親父老提供更多的客戶源。
“其實,村裡的鄉親們對我期望挺高的,他們總是給我提供質量最好的產品。當然,拿大櫻桃舉例,我一般也用高於市場均價2到5元的價格收購他們的優質貨物。”付鈺桀說,除了繼續保證質量,最近他正在學習營銷推廣方面的知識,準備利用朋友圈和其他平臺推銷漢源的水果和特產。
付鈺桀透露,下一步他想在自己的網站推介當地的鄉村旅遊,“我這個畢業十年的大學生心還不老,也想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們村發展的路子,不辜負鄉親們的期待,帶著大家一起致富。”
2:80後山妹子返鄉種草莓 要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
家住南大街街道代家店村徐家槽房組的蘇德年,出生於1984年。2008年畢業後,她輾轉於貴州、雲南兩地打工。“自己每月的工資大概有3000多元。而房租、日常開銷至少需要2000多元,回家隨便做點小生意,也比在異鄉打工強。”蘇德年說。在異地他鄉,蘇德年開始羨慕回家做生意的老鄉,加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她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於是,2012年,她辭去工作回鄉創業。
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蘇德年開始學習父親傳授的10年種草莓經驗,並在自家承包的3畝土地上嘗試種植草莓。在種植之初,由於缺乏種植經驗,草莓產量不高,可她並沒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潛下心來更加刻苦專研。她甚至拿出打工賺來的9000多元的積蓄,去北京學習了無土栽培技術。後來,又到成都、浙江學習了冬草莓的種植技術。學成後,她開始在自家田裡搭建簡易大棚種植冬草莓。她自己都沒想到,這個用木頭搭建的小棚子,竟然成為了永川第一個培育冬草莓的溫室。
“一開始我對草莓種植不是很懂,自己手頭也沒有太多資金,所以只能在自家少量的土地上做起,不斷尋找各類資訊,學習種植技術,熟悉整個市場,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在家鄉打造自己的草莓品牌。”蘇德年說。
科學的種植技術,迅速提高了蘇德年家種植草莓的產量。當年的黃瓜山“梨花節”期間,有不少遊客路過她家草莓地,買草莓的人絡繹不絕。看著被遊客一“搶”而空的草莓地,蘇德年心想:“為什麼不擴大種植面積,讓遊客自己來採摘草莓呢?”
依託黃瓜山“梨花節”,蘇德年嚐到了種草莓的甜頭。2013年,她和父親商量後,決定拿出家裡的30萬元積蓄,擴大種植規模,同時註冊家庭農場。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援下,增強了蘇德年發展草莓的信心。在以後短短半年時間裡,她家的農場就流轉土地103畝。其中,草莓採摘園73畝,草莓苗圃30畝。
剛開始經營家庭農場時困難重重,因為蘇德年家從沒有管護過這麼大面積的地。培育草莓種苗時,白天全家人每半個小時就要給種苗澆水,經常忙得來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到了半夜兩點,還要用抽水泵抽池塘裡的水灌溉種苗。在草莓採摘期間,又遇上了一週連綿不斷的下雨天,草莓成片爛掉在地裡。當時,蘇德年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幾乎想要放棄。後來,在家人的鼓勵和政府的支援下,才給了她重整旗鼓的信心和決心。
於是,蘇德年開始修建大棚種植冬草莓。在發展冬草莓中,她獲得了6000元/畝的政策支援。在標準化設施和科學種植技術的合力作用下,蘇德年家種植的冬草莓產量從上年的700斤/畝增加到1500斤/畝。隨著蘇德年家種植草莓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到黃瓜山上採草莓。為了叫響草莓品牌,蘇德年註冊了“代家店蘇草莓”商標。當年,有關部門還為她的農場修建了停車場、生產便道。
如今,蘇德年農場不僅掌握了種植草莓的全套技術,還引進了紅豔、章姬、香格里拉、法蘭地、豐香、乾蜜、石桌1號等草莓優良品種,探索出草莓生產、草莓育苗、草莓盆景及草莓採摘多元化經營模式。現在,蘇德年農場培育出的種苗,佔據了重慶草莓種植市場50%的份額。2014年,農場通過銷售種苗、盆景及草莓,實現產值128萬元,淨利潤71萬元。今年,蘇德年農場又通過露地、設施種植草莓50畝,每畝商品果產量約2000斤,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50萬元;農場可供種苗150萬株,預計種苗銷售收入可達60萬元。2014年,農場被評為區級“十佳巾幗家庭農場”,今年,被評為市級示範家庭農場。
“把產品線做好,就是最大的無形資本。我將研究無土栽培和土壤改良,提升草莓的品質,”蘇德年說,“少做廣告營銷,多學技術是我的一貫主張。”
蘇德年農場探索出的“地樂健”土壤改良,在去年成功地試種了生薑。今年開始,農場嘗試了“草莓-生薑”輪作。“今年生薑的產量預計在1萬斤/畝。”提起輪作帶來的效益,蘇德年信心滿滿。她說,生薑的大規模生產,可以圓她的電商夢。她現在正忙著和本村的電商服務網點、吉之匯洽談合作事宜。今年,她還被評為“重慶市農村電商帶頭人”。
據瞭解,蘇德年農場探索出的土壤改良法,每畝要多投入1000元成本,但蘇德年認為這是值得的。她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綠色健康草莓,改變“草莓是藥保出來的”傳統觀念。同時,積極向周圍農戶推廣這一方法,讓更多的農戶都加入到種植綠色無公害作物、提升作物品質的隊伍中來。如今,蘇德年農場已帶動周邊25戶農戶發展種植草莓,每年解決農村勞動力50餘人。
南大街蘇德年草莓種植農場獲市婦聯第二批“十佳巾幗家庭農場”。頒獎當日上午,區婦聯、區農委領導上午將1萬元獎勵資金,送到巾幗家庭農場主蘇德年手上。 現如今,蘇德年農場不僅帶動了本地農民就業,還吸引了外地農民包車前來取經。她說:“自己的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名農民專家,要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
3:回農村闖出一片新天地
2004年從西南大學畢業的周鋼林,大學時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他和很多一心想跳出農門的大學生一樣,選擇了留在大城市工作。
“最初在成都、重慶,在餐飲企業端過盤子,也在通訊行業幹過。”周鋼林回憶,後來,他又到杭州、廈門等地的工廠從事管理。
2012年底,周鋼林回家過春節時發現家鄉大部分土地都荒廢著。他心裡開始琢磨,能不能回家鄉做點事?
“在外面工作,每個月的工資兩千多元到五六千元不等。”周鋼林說,但獨自在外的漂泊感和巨大的生活成本,讓他感到猶如一塊巨石壓在身上。
周鋼林回鄉創業的想法,遭到家裡人的堅決反對:“好不容易供你讀完大學,離開這個鄉旮旮!這土裡能刨出什麼?!”但他卻不這麼認為:“雙河村對面的石筍村,種植葡萄已經十餘年,遠銷至湖北、萬州等地,經濟效益非常好。我怎麼不能試一試呢?”
在籌備了近20萬元後,周鋼林嘗試在家鄉種植葡萄。
2013年秋,周鋼林從村民手裡流轉了50畝土地,種下了葡萄幼苗。然而,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周鋼林透露,由於不懂種植技術,2014年春,他在給葡萄幼苗施肥時,導致許多幼苗根部被燒傷。幼苗的長勢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推遲掛果。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遭遇挫折的周鋼林迅速調整心態,通過從網上查、買專業書籍等彌補葡萄種植知識。
開荒、挖渠、運送苗木……每天在田地裡忙前忙後,對周鋼林的體能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每天都感覺自己的體力快被耗盡了,達到極限。”
如今,周鋼林在基地邊建了一間小房子,和幫工們同吃同住,每天十幾個小時在田裡修枝、除草。他自稱已經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體重也比以前輕了20斤。
在種植過程中,周鋼林已摸索出一些適合當地的葡萄種植方法。
“比如搭架子,以前大家都是搭棚架。”周鋼林介紹,棚架是通過在水泥樁上打眼,將各個葡萄枝橫豎連起。“但我借鑑了新疆一帶的‘單籬架’,單獨成排。這樣搭棚架,鐵絲用得少、成本低一些;通風、採光效果也很好,有利於提高葡萄產量。”
“我還準備和萬州一家果品公司合作,嫁接生產新的葡萄品種。”周鋼林說,這個新品種早熟、顆粒大,價格會更高。
如今,在周鋼林的帶領下,雙河村已經發展起300餘畝的葡萄基地。
“葡萄每年掛果1-2次,每株可產幾十斤,每斤售價在10元左右。”吐祥鎮鎮長戴超說,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如果能夠就近致富,更願意留在家鄉。因此鎮政府非常支援周鋼林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據估計,待豐收後,種植幾畝葡萄的農戶,一年的年收入就可達幾萬元至十萬元。
的人還:
1.農村創業成功的故事
2.農村創業故事
3.農村養殖創業致富故事
4.90後農村白手創業故事
5.90後農村小夥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