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優秀議論文

  在高考作文考試中,議論文所佔的比重是最大的,而且議論文是考試中最容易得分的文體,但是現在學生普遍反映議論文不好寫,因為議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必須有較強的邏輯性思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碎碎,女,編輯,著名專欄作家

  有位作家說過,人,是沒有真相的。

  這應該是指人的多面性與複雜性。還有,人性裡很多的幽祕地帶,模糊的含混地帶。某一特殊時刻,人也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成為另一個自己。面對罪惡的強權,一個弱女子會突然拿起屠刀,奮力維護自己的生命與尊嚴;一個殺人犯在夕陽西下走向刑場的那一刻,可能會小心地繞過一朵小花,唯恐自己的鞋子踩損了它,那是他向世界綻放的最後的溫情。

  從某種意義來說,世界,也是沒有真相的。

  這並不是不可知論的論調。而只是說,我們人類的每一步,都走在接近世界真相的路途中,卻永不可能窮盡世界的全部真相。世界,沒有盡頭。對它的研究與瞭解,也沒有盡頭。從這個意義來說,世界,確是沒有真相的。

  這一點可能令人絕望,但也給了我們生生不息的希望。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在揭示真理,傾近真理,走進去越深,感受的世界越廣袤,越多元,越美妙。這正是我們生存的動力。

  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多麼不可思議!

  想想看,原來,我們看到的永遠只能是世界的一部分,對世界的把握與瞭解也只是一點點。只知道一點點,卻要拿它去揣測和丈量整個世界。所以往往,我們得出的結論與判斷,都有失偏頗,甚至與真相大相徑庭。

  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一點,提醒我們經驗與所知的有限性,才可能避免偏執,片面,與虛妄。多多探究、學習與領略,竭力發現事物的每一面,才可能走向廣闊,深遠,與博大。

  一隻終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大,它眼裡的天空,便也只能等同於井口大小,這是它的視野決定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略薩說過:我只有生活在巴黎的時候,我對祕魯才有更深的認識。

  你只有見到和領略了更大的世界,才可能不侷限,不偏狹,修正和拓展你原來的認識。

  世界的實質與真相,永遠會超出我們的知識與經驗,我們的理解力與掌控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為自己的心靈,配上一部奈米顯微鏡吧,讓自己儘可能看到和領略這萬花筒般奇妙深邃的世界的每一面,或者更多的面。

  篇2

  常河,男,《江淮時報》副總編,出版有歷史隨筆集《四十一陣瘋》等作品

  “張開蝴蝶的翅膀/閃爍在美麗的花中/花香飄飛在那個美麗姑娘心上……”當譚維維這樣漫不經心地唱著的時候,不會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花香自有蝴蝶來,蝴蝶翻飛花翅膀。這彷彿成了人們眼中美景、心中舒暢的標配。再憂傷一點的,會想到為愛至死不渝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幾百年的傳說一直流傳到今天,影響了音樂、戲劇等一切可能進入我們生活的藝術,沒有誰去深究那些花花綠綠的翅膀究竟是我們的想象,還是一種炫目的假象。

  是蝴蝶就該五彩斑斕,這和是顯微鏡就該被用來觀察入微一樣成了鐵的定律。然而,當蝴蝶的翅膀遇到冷冰冰的顯微鏡時,會發生什麼?結果是:原本色彩斑斕的蝴蝶翅膀在顯微鏡下竟然失去了色彩,顯現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結構。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這不是狗血的劇情橋段,也不是異想天開的科幻穿越,不論你如何失望,這都是無法更改的現實。

  在梁山泊上迎風招展的杏黃大旗,“替天行道”四個大字往往讓江湖好漢熱血賁張,“上梁山去”、“梁山才是道義的火種”成了有理想、有抱負、有身手的練家子們相互激勵的口號,也成了二龍山、少華山等小山頭們歸依的物件,他們本以為可以就此行俠仗義,“一刀一槍拼個封妻廕子”。到了梁山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外,他們能做的,就是在宋江的帶領下朝著招安的方向努力邁進。原來,“道”不過是宋江迂迴投靠朝廷的幌子,是光線照耀下呈現出的繽紛色彩。

  真相總是那麼令人迷茫。如同無數歷史煙雲,只有大潮退去,才看出是誰在裸泳。

  就像有些整天底氣十足地在臺上大講反腐的官員,極具氣勢的排比句道盡反腐的意義,痛心疾首的語氣表明了自己和腐敗行為的勢不兩立,結果是,剛剛結束義正詞嚴的報告,門口已經有幾名紀委的官員等著請他去“喝茶”。誰能說他們的講話不是絢爛的蝴蝶翅膀,如果不是東窗事發,誰能把身陷囹圄的官員和臺上做指示的他畫一個等號,誰又能想到他們的作態也不過是光線照耀下呈現出的繽紛色彩。

  問題在於,不是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部顯微鏡,也很少有人能夠剔除一切被用來偽裝的光線干擾,讓看到的表象放置於顯微鏡下原形畢露,更何況,越是精心的偽裝,越具有煽動性和欺騙性,因為,任何一隻蝴蝶都不願褪去色彩成為一隻令人生厭的撲稜蛾子。

  於是,如果不能具備一雙慧眼,就該努力養成一顆慧心,不輕信,不盲從,不激進。要看到一座大山的原貌,不僅要登至山頂,最好還要耐心冷靜地等到寒冬,那時,草木落葉,色彩隱退,山的真容才能呈現於眼前。

  篇3

  面對《咬文嚼字》的挑錯,著名作家積極以感謝和理解迴應,令人為之動容。我總以為,唯有積極面對別人的批評和挑錯,人生境界才能不斷昇華,生命才能日益趨向不朽和偉大。

  挑錯的必要性,來自於主觀世界的狹隘與片面。我們常常沉醉於自己超於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驕傲的同時保留一份面對不足的謙卑。

  所以善待別人的挑錯,是為了塑造一個更理性的靈魂,它讓人清醒,讓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諳這一哲理。當美國劇作家蒙特來華拜見這位劇作大師時,交流正酣,曹禺拿出黃永玉對他的批評信:“我不喜歡你後來的戲,一部也不喜歡,你丟失了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如此辛辣,一針見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輕創作”的錯誤,曹禺硬是讓翻譯一字一句譯給蒙特聽……可見曹禺的偉大,除了對藝術的不懈追求,還體現在了對挑錯的理性面對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對別人的挑錯“充耳不聞”,人生之路只會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敗的苦楚。李經緯,在改革開放後建立了“健力寶”公司,創造了可與百事可樂比肩的商業傳奇。可是,面對前無古人的成功,李經緯卻對別人的挑錯一概拒絕,面對公司上至領導下至員工的批評與阻擋,他不管不問,集巨資在廣州建造健力寶大廈,最終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對業界好友對他“不考慮商業規律,一味拉廣告招商”的挑錯,他拒絕誠懇吸收,最終讓健力寶暗淡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

  那麼,如何善待批評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對別人尖銳的挑錯,要保持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羨林所說的那樣:“別人說的話是鼓勵是批評是鞭策,都是對我好。”其次,要學會甄別“有價值”的挑錯與“一味為了挑錯而挑錯”,也就是說,在面對別人挑錯時,不是固定的屈從,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碼的信任。如演員於是之一輩子都在接受觀眾的挑錯與批評,但必須經過“審視——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把一個個鮮活的角色演到了人們心中……

  人生逆旅,每個人都會犯錯,迷失甚至被異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別人挑錯的胸襟,能夠帶領你欣賞更旖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