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農業機械的維修與保養

    摘要:本文就農業機械使用管理過程中的技術保養內容與維修注意事項進行性了分析,並就農業機械維修過程中的事故原因進行了探討,指出要加強對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維修人員的業務素質,使農機裝置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收。
    關鍵詞:農業機械;保養;維修
  農業機械是一種技術含量高、結構相對複雜的專門化生產工具,一般進行作業的工作條件比較惡劣,操作人員的使用技術水平和專業知識素質差別較大。同時,作為一種生產工具,隨著使用期限的延長,機械零部件也會因正常磨損而引起使用效能下降,影響到正常使用。所以,農業機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維修保養這個環節。本文就農業機械維修保養中過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農業機械的保養
  農業機械的保養要按照“防重於治、養重於修”的原則,切實執行技術保養規程,動力機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確定保養週期,按時、按號、按項、按技術要求進行保養,達到技術保養標準,確保機具處於完好的技術狀態。
  農業機械的保養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及當地農機管理部門規定的內容進行。機車的高階保養應在機務管理人員指導下在室內進行。燃油動力機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氣、小漏電***、五淨***油、水、氣、機器、工具***、六封閉***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機油加註口、機油檢視口、汽化器、磁電機***、一完好***技術狀態完好***;配套農具要實行常年修理,做到三靈活***操作、轉動、升降靈活***、五不***不曠、不鈍、不變形、不鏽蝕、小不件***、一完好***技術狀態完好***。
  二、農業機械的維修
  1、從農業機械維修的技術方面,無維修設計是其理想的目標,即使需要維修也是很簡單的,基本上不花費時間費用。但現實情況不能兼備理想的設計製造工藝、理想的工作環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無維修設計只能是在一定範圍內的。這就對農業機械的故障診斷技術及維修技術提出了更深更廣的要求。以前由於農業機械基本是由各級國營農機站掌握和使用的,維修體制基本沿襲前蘇聯計劃維修體制,也就是預防維修制,即按一定的時間週期進行大修或更換部件,而維修週期都是基於過去的統計資料確定下來的,所以又叫定期維修。
  隨著農業機械的發展,裝置診斷技術也隨之發展,且診斷的技術及裝置日益全面和簡單。如以前測試拖拉機功率用水力測功率,隨後又發展到簡易機械式測功儀到行動式電子測功儀,使很多隻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確的結論,減少了維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費。這種根據狀態進行維修的方法叫預知維修,它取代了過去的定期維修和事後維修,它與定期維修所不同的是:一個是以時間決定維修活動的維修,一個是以現狀決定維修活動的維修。預知維修較預防維修有以下4個優點:一是減少了機械引起的災害;二是增加了運轉時間;三是減少了維修時間;四是提高了生產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確定缺陷的檢知方法,或者裝置診斷所需的費用大於裝置診斷所得到的收益,則不宜採用預知維修的方法。
  2、從農業機械維修的經濟方面看,即裝置的使用、維修、更新只能以經濟壽命為依據。經濟壽命是指裝置還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但由於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使裝置的使用經濟性下降,如果繼續使用這種裝置,將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就是裝置執行到一定時間由於費用急劇上升,就必須進行修理,這樣才能在合理費用支出下保證裝置的正常運轉。裝置每進行一次這樣的迴圈,費用就較前一次上升一些,運轉週期就短一些。經過數次迴圈後,就必須考慮更新裝置。
  3、從農業機械維修系統的經營管理方面看,經濟效益是一切經營管理活動追求的目標,農業機械維修的經營管理同樣是圍繞著經濟效益這一中心目標來開展活動的。這就需要用經濟理論價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維修技術政策方針措施的經濟效益,建立評價經濟效果的指標體系,預測裝置的剩餘壽命和確定其最佳使用壽命,進行裝置一生壽命週期費用分析,對裝置的修理、改造和更新進行分析評價,選擇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最優方案,為維修決策提供依據。
  當前隨著農機向著小型化的發展,及農機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農機維修市場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維修過程中頻繁出現質量糾紛和質量事故,侵害了農民的權益。為了避免和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有關部門對農機維修市場加強管理外,農民在對農機進行維修時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實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增強維權意識。常見事故如下:
  1、除錯、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斷電源動力
  這類事故佔維修事故總數的25%,未切斷動力而進行維修作業,實際上是一種嚴重違反農機操作規程的行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雖然農機監理部門反覆強調,但是不少機手仍我行我素,導致此類事故不斷出現。比如有的機手在收割作業中,因碰到割刀纏繞雜草、輸送或脫粒等部件堵塞、皮帶脫落等小故障時,為了搶時間,在未切斷動力的情況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裝,常常造成傷亡事故。
  2、維修技術不熟練
  機修工由於維修技術不熟練,未弄清機械部件結構,不懂拆裝竅門,盲目硬拆硬裝,憑力氣蠻幹,其後果一是會損壞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於用力過猛滑脫,常會造成修理工受傷。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裝一臺拖拉機電機時,由於擰螺絲時用力過猛,螺絲擰斷,造成人從發動機上掉下,臉部被摔壞出血。
  3、維修不徹底,關鍵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現在農村的拖拉機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機手貪圖眼前利益,修理時能省則省,平時不注意檢查、保養,農忙時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時只求快,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造成維修事故多發。
  4、修理工沒駕駛經驗
  拖拉機經修理後,通常需要駕駛一下,有的車要試一下剎車等部件是否調整到位。有的車由於更換了活塞、缸套,需要牽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術還可以,但駕駛技術不一定行。如一臺泰山-25型拖拉機牽引磨合時,開車的修理工無證駕駛,制動不及時,致使後車撞前車,造成拖拉機前橋、水箱等嚴重損壞事故。
  5、維修裝置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裝置是維修質量的重要保證。有的鄉村維修網點,沒有起碼的維修裝置,照樣進行大修業務,形成修理事故隱患。如某鄉農機站修理一臺農用運輸車,用小千斤頂和麻繩將485型柴油機抬上駕駛室,還未等固定,千斤頂滑脫,整個發動機向後倒去,麻繩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後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斷。深刻教訓告訴我們,條件不具備不應接收大修理的業務。
  結語:從以上農機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出現了故障要及時進行排除和修理,絕不能怕花錢而讓機器帶病作業。要機手記住,這樣做是很危險的,若等事故發生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機具使用中發現異常後要立即停機,查明原因並確認已排除後方能重新投入生產進行作業。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專業人員幫忙解決和修理。因此,應加強對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維修人員的業務素質,使裝置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張建俊,汽車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丁健,裝置狀態檢測故障診斷的程式化管理[J],裝置管理與維修,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