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紀實攝影的拍攝技巧

  照片是用來講故事的,有故事的照片才可以慢慢咀嚼,長久回味。那麼,如何拍出有深度的人文紀實攝影照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紀實攝影的拍攝技巧,歡迎大家參閱。

  淺析人文紀實攝影技巧一:愛上陌生人

  拍了多年的照片,回頭想想,剛開始拍的是古建築,後來拍的幾乎都是人,而且都是陌生人。從拍死的建築,到拍活的人,這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這時,才有點意識到,自己要做一個人文紀實攝影師。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從靠近陌生人到愛上陌生人,這是人文紀實攝影師的第一課。

  一、敢拍陌生人

  敢拍陌生人,往往從偷拍開始。準備好夠長的長焦,選好隱蔽的地點,瞄準陌生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拍下他。雖然手有點抖,但拍多了就好了,膽子就大了。敢拍,就算偷拍,這也是走出了第一步。但是,我不希望大家當狗仔,要拍下人家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不好的一面。

  二、靠近陌生人

  僅靠偷拍,是不夠的。你覺得自己拍得不夠好嗎?那是因為你靠得還不夠近。這句攝影界的聖經般的名言時刻提醒我們,要靠近,再靠近。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如何靠近陌生人。從偷拍時的30米,到10米,再到3米,再到1米。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

  三、給陌生人一個微笑

  靠近陌生人,還不夠,還要調動他的情緒。當然,我最想拍的東西,還是微笑,所以就讓自己先給對方一個微笑吧。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禮尚往來的。不過,你如果要反映這世界的苦大仇深,你不笑,是你的事。微笑還有一個妙用,就是人家看你拍他想抽你的時候,你一笑,可能就逃過一劫了。

  四、學會觀察陌生人

  拍陌生人,也不是逮著誰就拍的。幾十億人類,都拍,這樣會把自己忙死累死掉。我們要選取上鏡的。有的明星長得很不怎麼樣,但上境,比如周迅。我們就要學會觀察,尋找屬於和自己的主題吻合的人。我拍古村,基本上就拍重點兩類人,一是老的,二是小的。老的,有歲月的滄桑感,小的,很鮮活,和古村又會形成鮮明對比。再一個,我要拍的是本村的人,原住民,別人也不要拍。觀察人的第一步是選人,第二步很重要的就是找情緒。有情緒的照片,人家才會看一眼就記住。

  五、和陌生人說話

  要深度,要了解情況,還是要開口說話。和陌生人說話,這是有難度的,難以啟齒啊。要不,就從人家手頭乾的活開始吧,“你洗衣啊”,“你做飯啊”。問年齡,也是一個好辦法,“老人今年高壽”。當然遇見小朋友,就說“讀幾年級了”。這些都是好用的招數,接下來就是誇獎的時間,誇老人,真年輕,身體真好,誇小朋友,真聰明,跑得真快。夸人家,關鍵就是要真誠,看人家心裡是否美滋滋的,如果美得很得意,就是拍照的好時機,你狂拍,他都不會在意。

  六、等待最動人的一刻

  等待和預判,是拍人物的很關鍵環節。等待,比如有好光影,我們就要選好位置,等待一個有特點的人物出現在正確的位置。預判,就是接下來某個人,他會出現在某個位置,我要麼趕上去,要麼先跑到前頭等他。在最好的時機,按下快門。還有,跟人家聊天的時候,要不停地捕捉最動人的一刻,如人家笑得最燦爛的一刻等。、

  七、接受陌生人的拒絕

  這一條,無須多說,但很重要。如果強迫著來拍照,那這世界並不美好。人家不喜歡拍照,那就尊重他吧。刪,要接受;罵,要接受;打,要接受;要人命,也接受,如果你是傻子。要人命,那就跑吧!

  八、愛上陌生人

  最後,講到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那就是要愛上陌生人。比如,很多人去大涼山拍,有的人是去拍幾張照片反映中國很窮拿去外國獲獎用的。有的人是真正記錄身邊的親人的真實生活的***比如彝族攝影師蘇呷此色的《土地的主人》***,我很感動。還有的人確實是把攝影當作次要,而把關心那裡人們的生活擺在首要的***如我的老師,去那裡多次,每次去都是搬運工,在溫州徵集到善款,運送大量的救濟物資去的***。這就講到了人文紀實攝影的本質,有人把它概括為悲憫的情懷和人文關懷。愛上陌生人,其實並不難,因為你最愛的人,曾經就是陌生人。這句話不知是誰說的。

  淺析人文紀實攝影技巧二:培養六大感覺

  拍照多年,終於發現,好照片其實是憑感覺拍出來的。拍照的感覺,是一種特殊的感覺,是一種似乎很難用文字來說明的感覺。這樣說,好像太玄乎了。仔細想想,無非是六大感覺。

  一、對相機的感覺

  拍不好照片的時候,埋怨沒有好相機。有了好相機還拍不好,埋怨沒時間。有時間,又有好相機,還拍不出好照片,那大概只能埋怨好久沒拍找不到感覺了。其實對相機的感覺真的很重要。相機用熟了,好像老朋友,知道它的脾氣,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我用佳能550D多年,後來換了5D3。5D3用了快一年,但總感覺不如550D來得順手,包括快門的聲音,也是覺得550D來得舒服。所以,現在基本都是兩機同時帶出門,用得更多的還是550D。

  二、對焦段的感覺

  剛開始拍照,總想擁有所有的焦段。心想,如果有所有焦段的鏡頭,好照片總無處可逃了。當然,焦段會限制我們怎麼取景,但並非擁有各焦段的鏡頭就能拍出好照片。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需要培養對某焦段的感覺,而培養對某個焦段的感覺,真的並非一朝一夕。如果拍人物,130MM左右的焦段,是舒服的焦段。這幾年,我都在用55-255的佳能普通鏡頭,對130MM焦段有了一點點感覺。感覺距離適度,想偷拍也沒問題。35MM,是比較常用的紀實攝影的焦段,用這焦段,基本沒法偷拍,只能靠近,所以照片有一種親近感。50MM,紀實攝影最常用的焦段,相當於人眼的標準。吳家林說自己玩50MM十幾年,總算找到了一點感覺。對於一個焦段,十幾年才找到一點感覺,我的天,我們還差得遠呢!

  三、對構圖的感覺

  照片不是視訊,不能延續講故事,定格的只是瞬間。所以,構圖就很重要。有人說,照片都是騙人的。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照片擷取的只是世界的一個片段,而這個片段,可能呈現的不是真相,而有可能僅是一種假像。比如,一個人,上身穿西裝,下身穿短褲。我們如何構圖,傳達的資訊完全是不同的東西。拍上半身,就是職業照;拍全身,就是幽默照;拍下身,就是流氓照。一張照片,傳達什麼資訊,和構圖關係密切。人文紀實攝影,說到底還是人和環境的關係呈現。如何把人和環境有機地融合起來,拍出有味道的照片,這是需要培養的一種感覺。我寫過《人文紀實攝影構圖九招制勝》,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四、對人物的感覺

  有的人一眼難忘,有的人看過百遍仍未記住。人文紀實攝影,肯定需要拍人物,但要把全世界60億人全部拍光,我們估計累死算了。所以,我們要選擇有看點的人物來拍。這就需要我們培養一種感覺。遇見哪個人我應該拍,哪個人就不拍,這要有取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遇見一個要拍的人,還要拍出他的內心世界,這種感覺需要培養。有人問:拍這張好照片花了多少時間?答案是一秒鐘按快門的時間嗎?非也。是我們活了這麼多年的一種感悟。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五、對光線的感覺

  有了光,就可以攝影。沒有光,當然沒法攝影。對光線特別敏感,是攝影人的必殺技。早晨和傍晚的光柔和,適合拍照,這當然是常識。陰天,也是可以拍照的,特別是拍老人的臉,陰天更有質感。光和影的有趣組合,是攝影人所追求的。人家順光看事物,我們不妨逆光再觀察。凡此等等,都是基本的東西。人文紀實攝影,基本是自然光,善於捕捉就很重要。比如,周圍一片漆黑,僅有一束光,那肯定會吸引人。光線,讓這世界很奇妙,光線讓攝影充滿樂趣。我們拍多了,憑感覺就知道某種情形需要多少光圈、快門、感光度,很快就反應過來,不至於搶拍的時候還花很多時間在調這些玩藝,錯失良機。更不會像新手,看到一個好場景,拍下了,原來曝光過度。

  六、對色調的感覺

  這個世界是多彩的,但到最後要形成自己的拍攝風格,估計也要對某種色調專注。專注,才會專業,專業,才會有自己的風格。看多了,拍多了,對某種色調自然會親近起來。比如,我拍古村,對小青瓦的顏色、舊房子的顏色等等東西比較著魔,另外,村民的古銅色的臉孔,也讓人著魔。當然,每個人玩的東西不同,會有自己的偏好,不強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