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文紀實攝影

  “人文紀實攝影”顯然是一箇中文詞,它沒有對應的英文翻譯。英文中有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treet photography,cityscape photography這樣的分類。不過我覺得,就人文紀實攝影所包括的範圍來看,它對應的英文概念應該是photojournalism***紀實攝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人文紀實攝影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什麼叫人文紀實攝影

  “人文”這個概念是很有廣度和深度的意義,包含歷史、天文、地理、哲學、文學、藝術、考古、語言、科學等等,加上“攝影”就更熱鬧了。

  說“人文地理”恐怕人人皆知,單講“人文紀實攝影”這一名詞,其概念感覺即明確也糊塗。攝影的絕對作用是可視性,是一種手段、過程、保留的方法,相機則是工具,人眼是雷達式的探索儀,思想是靈魂。但但這些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和諧地所擁有。反映這個世界的、能夠有社會效應的“人文紀實攝影”的大作,其難度可能不大,但一定不小。因為對每個人而言機會是不平等的,重要的是時間、空間內的事件無從把握.....個人認為“人文紀實攝影”—---只有通過攝影實踐才能夠總結出內涵和外延,慢慢地實現她的定義......

  我覺得,在通常意義上的人文紀實攝影進入了關注'弱勢群體'的誤區,但為什麼會有這種誤區?我想是因為人們都喜歡一些非主流的東西,和悲劇性的效果.撇開“人文紀實攝影”,單說影視作品。大家也許關注到成功的影視作品往往都有這樣的要素:或者動人的故事,或者非主流的主體,或者是2者的結合。而那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就沒有那麼有視覺衝擊力了.於是就變的不“人文”了,但時間久遠,一旦這些主流現象成為歷史的時候,人們又開始懷念這些人文來.

  人文紀實攝影似乎是個很大的題目,但“人文”究竟只是加在“攝影”前的定語。攝影最初的目的,無非是保留影象和傳達攝影者的所見。那麼,傳達的是什麼呢?**的迎春花傳達了春天的生氣勃勃,廣袤的草原傳達了陽光與土地的味道,鏡頭對面的眼睛呢?當照片被放在第三者手中時,他看到的是被攝者的思想,還是攝影者的思想呢?

  我認為人文紀實攝影作為一表達方式,照片傳達的應該是攝影者的思想,或者攝影者想傳達給觀者的他們看到的思想。對於人文紀實攝影作品,我的理解是:圖片反映具有社會或者族群意識性質的人類個體或者群體的生理基本特徵、所處社會或者族群環境、意識、對“價值”的取向;歷史;文化;基本經濟結構;產業或者作業結構;所處地理以及自然環境、居住環境;宗教或者其信仰;教育;科學認識、發展程度。

  人類的活動這個範疇其實很廣,有生產勞動。民風習俗,有思想的活動,有戰爭與和平,有反映貧困,也有反映奢華等等,一切人類的活動,利用攝影紀實的這一特性將他們記錄下來,攝影者要如何記錄這些東西,如何將要表達的東西表達給觀眾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裡有這樣一段:“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造境、寫境,都只是一種手法而已***當然這種手法的高下對作品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是攝影者想表現的思想。有人似乎認為,拍幾個穿少數民族衣服的人,就“人文”了。那也著實太看低這兩個字了。

  而所謂“人文紀實攝影”,應該就是攝影者通過器材和技術所表現的、被攝體背後的社會意義,是攝影者的思想和思考。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這種表現又談何容易呢。

  我們通常所拍的“人文”片,確實屬於人文的範疇,但是卻不能確切的稱其表達了人文,頂多稱之為或多或少主觀性質的個人報道攝影作品,因為我們真的很少在拍攝前花多少時間去多方研究、考察、觀察我們所拍攝的“人文”性質題材。人文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寬泛的概念,要較完整的表現“人文”性質,牽涉多方的學科、觀察和考察,這也是NG或者Discovery拍一個專輯之所以要耗費那麼多時間和金錢的主要原因。

  人文紀實攝影中攝影者和被攝者的關係

  我也一直在想,人文紀實攝影中攝影者和被攝者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有人說,攝影者的位置應該高於被攝者,帶著關懷和試圖改變主體的心態去拍攝。這句話是否有可斟酌之處先不說,攝影史上我知道有不少拍攝肖像的攝影師也是這樣做的,比如丘吉爾那幅著名的肖像,攝影師拍攝了很多次都不滿意,最後走上前去,把首相嘴裡的雪茄抽了出來,丘吉爾詫異以後就是憤怒,這一瞬間被拍了下來,成為不朽之作。

  卡蒂埃-佈列鬆,他的原則是不干擾被攝體的情況下抓住決定性的瞬間。他是把自己放在與被攝體平等的位置去思考的,他的作品如果按照被攝者和攝影者的關係去解釋,應該歸於紀實一類吧,但是他在作品裡表現出了自己對被攝者的看法。比如在他的作品集A Propos De Paris裡,他拍攝的巴黎的上流社會和下層平民的手法是不一樣的,至少在他選取出來放入影集的作品來看,他要表現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這就延伸到另一個問題:是否加入個人感**彩。

  拍攝時常常難以避免不加入個人的偏好和個人的感情色彩。就象同是拍攝伊拉克戰爭,如果選題是美軍在伊拉克,有人可能拍攝美軍英勇善戰的一面,有人拍攝美軍在戰爭中沮喪的一面。這就已經表現出了個人感情色彩。

  紀實和人文的區分其實非常模糊,至於“關懷”和“影響”之類的,我覺得不足以成為區別兩者的標識。而人文紀實攝影中攝影者和被攝者的位置關係,也不能成為作品好壞判別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