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模式與會計責任淺析教育論文

  會計責任是對被審計單位而言的。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 被審計單位負有以下會計責任: 建立和健全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保護本單位的資產安全和完整; 保證提交審計的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和完整。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應寫入審計業務約定書中, 以示負責。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教育論文相關範文:會計模式與會計責任淺析 。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會計模式與會計責任淺析 全文如下:
 

  摘 要:一定時期會計模式的產生與發展是以該時期的會計環境為前提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文章針對當前會計失真現象日益嚴重,為在建立會計模式時如何界定會計責任展開論述。

  關鍵詞:會計模式 會計責任 建立方向

  一、會計模式概述

  所謂會計模式,是指對一定社會環境影響下會計活動的各種要素按照一定邏輯進行綜合描述,反映各種要素基本特徵及其內在聯絡與結構形式的有機整體。其組成要素包括:會計目標模式、會計管理模式、會計規範模式、會計核算模式、會計報告模式、會計監督模式和會計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投資主導型。這種模式強調“公認會計原則”的會計,其特點是會計準則是由各社會專業團體負責制定。強調會計準則為投資者服務,維護投資者的權益,為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有助於對企業經營業績作出評價。以美國、英國為典型代表。

  2.企業主導型。其特點是會計目標是保護公司的利益,強調企業的權利。會計準則從維護企業利益、服務企業管理出發,在會計方法上給予企業以廣泛的選擇餘地,會計職業對會計實務影響很大,會計職業的社會地位比較高。以荷蘭、瑞士、挪威等北歐國家為典型代表。

  3.納稅主導型。其特點是強調會計資訊為國家稅收服務。《稅法》對會計實務影響很大,通常不允許納稅申報與財務報表嚴重脫節,納稅額度一般是在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經過調整而得,而且規定納稅利潤不得小於財務報表上的本期利潤。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韓國為典型代表。

  4.巨集觀管理主導型。其特點是對會計實務影響最大的行政條例。有詳細的會計制度,行政條例由政府直接制定,會計職業界和學術團體不直接參與會計制度的制定。會計報表的目標主要是為計劃管理提供會計資訊。統一性、強制性和會計方法上的無選擇性是其主要特點,以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蘇聯等為典型代表。

  二、我國會計模式的轉換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目標,相應的我國的會計模式也由原先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向現時會計模式轉換。

  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是以“幣值和商品價格穩定”為前提的,但市場經濟體制下,貨幣值和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情況頻繁變動,如仍以歷史成本會計組織核算,必須與其欲意反映的經濟活動實際情況產生背離,不能反映物價變動後資產現時價值和企業現時生產經營能力,直接影響到所有者權益的真實性,從而有可能對國家巨集觀管理、企業內部管理及對投資者、債權人產生誤導,導致決策失誤。而現時會計模式根據物價變動情況,隨時調整會計資料,並據此編制財務報告,以真實可靠的會計資訊反映現時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生產經營情況。由歷史會計模式向現時會計模式轉換,既有利於企業擺脫物價變動的困擾,也有利於從根本上維護國家利益,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向前發展,因此會計資訊的真實性是建立新型會計模式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三、會計責任如何界定

  近年來,會計資訊失真成為現實經濟生活中難以治癒的頑症。所謂會計資訊失真,是指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披露的資訊與真實情況不符。在當前,致力企業會計資訊失真、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已不單純是一個財經領域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對其進行解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嚴重的資訊失真已經引起了立法機構、監管部門、投資者、社會公眾以及會計界的強烈關注,進而發展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相應地,如何界定會計責任也成為會計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會計資訊失真的責任界定主要包括:單位負責人作為會計責任主體的責任界定和會計人員在會計資訊失真行為中承擔牽連責任,同時也便於監管部門實施會計責任追究制,有利於監督單位負責人建立健全內部制約機制和相關制度,做到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明確,內部單位監督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從源頭上保證會計工作有序地進行。其次,約定單位負責人以身作則,帶頭執法,為會計人員實行有效監督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制度上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

  四、會計模式建立的方向

  會計責任的明確界定及確保會計資訊的真實、準確、完整在完善會計模式體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根據經濟環境對企業會計模式的要求和目前存在於企業會計模式中的一些問題,在規範企業會計工作、明確會計責任、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企業會計模式。

  1.會計管理制度。企業會計管理制度是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制度,針對本企業經營業務的特點、範圍、管理要求和人員素質,設計和實施用於指導規範會計工作的制度體系。

  在會計管理制度中,應該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1***會計機構設定。會計機構是組織和實施會計工作的組織。在一個企業中,會計機構是否健全、各職能崗位之間的執行是否協調,將對會計工作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建立適合本企業情況的會計機構,是改進會計工作、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的首要環節。一個高質量的會計機構,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徵:首先,目標一致,在遵守國家有關法規政策的前提下,圍繞企業主要經營目標設定會計機構,避免因為工作目標的差異出現相互制約的現象;其次,機構內各部門之間步驟協調,實現總體效率最高;第三,機構內部各個環節職責明確,實現業務分工在範圍上的周延性和在工作步驟上的獨立性。

  ***2***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各有關人員之間,在處理經濟業務過程中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一種管理制度,是為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滿足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要求,相互制約的一種管理制度。為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滿足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要求,需要保證會計資訊輸入、處理和輸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會計管理制度中引進內部控制制度的程式和方法。內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式主要包括職務分離控制、授權批准控制、業績報告控制、內部審計控制等。在會計管理制度中包含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將上述內部控制方法和程式恰當地設定在會計組織機構、會計核算報告和會計業務處理程式中,以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使會計管理制度真正成為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

  ***3***會計人員管理。企業會計工作的主題是會計人員。對於會計人員的有效管理,促使會計人員不斷地提高業務能力、積累工作經驗,是會計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一個必要條件。會計人員管理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會計業務和會計理論的繼續教育;二是會計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2.會計資訊系統。

  企業會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會計資訊使用者提供與決策相關的可靠資訊。因此,會計資訊系統的設定和執行,已成為企業會計模式設計的主要任務。企業會計資訊系統的設定包括會計政策、會計資訊指標體系、會計資訊質量指標、會計資訊流程等幾個要素的設定和這幾個要素之間的有機配合。

  所謂會計政策,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政策的選擇和確定通常決定於企業所在行業的慣例以及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對影響經營業務的因素及其變化趨勢的估計。會計資訊指標體系是通過會計資訊系統的執行應該提供的一整套資料,其中包括說明企業經營成果合乎財務狀況的指標,也可以包括反映企業先行狀態和預計未來發展趨勢的指標。

  一般地說,企業的經營業務越複雜、管理中需要會計提供的資訊支援越多,會計資訊指標體系中包括的資訊種類和數量就越多。會計資訊質量指標是衡量會計資訊質量的標準。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和明晰性。這些規定都是定性標準,而在企業的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本企業的情況將其加以量化,以便於執行和操作。

  3.會計監督機制。

  完善的會計監督是保證會計資訊質量的必要條件。企業內部的會計僅負責執行會計資訊系統,提供必要的會計報告和其他資訊,內部監督職能由內部審計部門負責;會計資訊的質量則由外部獨立審計機構來評價和確認。這種思路的出發點是,將企業會計人員從雙重身份的尷尬境地解脫出來。企業會計人員對企業的經營者負責。用於說明受託人經營業績的會計資訊,其質量如何,是否在弄虛作假、是否歪曲了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要由企業外部的社會中介機構認定。與此同時,企業的會計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共同對會計資訊失真承擔有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