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年例傳統文化的古今現狀及展望

  1.“年例”的起源

  “年例”是什麼?

  光緒《高州府志》卷六“風俗十二”篇記載:“自十二月到是月*** 農曆二月***,

  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或官紳禮服迎神,選壯者赤幘朱,藍其面,衣偏裻之衣,執戈揚盾,索厲鬼而大驅之,於古禮為近。”城鄉各居民以社***管理區***為單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資舉行祭社盛典,以祈求風調雨順,年豐人壽,俗稱“做年例”或“祭社”。

  據《茂名市志》記載:“從正月初二起到一月底止,茂名鄉村陸續過‘年例節’一般一個村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以元宵前後的居多,個別村莊在農曆二月或者三月。‘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綵,村鎮街道佈置綵樓、彩廊、畫廊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其能,盡獻於眾。‘年例’的主旨是敬神、遊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等。一個地區過‘年例’,周圍村莊百姓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客人登門,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招呼茶飯。”這句話中所說的“年例節”即指年例。又有記載:“‘年例節’唯粵西鑑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遊神遊燈鑼鼓喧天。”“年例”就像是擴大的春節、元宵節、廟會,也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

  古時候,茂名人受俚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間各村都會挑一個固定的日子,開展舞醒獅、燃社火、遊神、演木偶戲,鳴銃炮、送瘟神、燒紙船、插彩旗等多項活動,祛除凶災惡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人身健康和國泰民安。由於當時農村基本沒什麼娛樂設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農民只有利用春閒時節各擇吉日釋放一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個別地方年例是一年兩次,但第二次的是小年例,不會大肆宴請賓客*** 。“年例”的存在還與高州自古以來就重視祭祀、熱情好客的風俗密切相關。光緒《高州府志》卷六“風俗十”篇曾記載:“案:今時喪事奢侈無節,凡誄賬多用綾緞,喪家酬答及筵宴備極豐靡,稍近節儉謂之‘慢客’,此風茂名為甚,各邑亦多有濡染者。”所描述情形雖然特指喪事,但也從側面反應了高州人好客, 喜歡以宴席招待客人的特點。又有記載“俗最重祭,紳之家多建祠堂。”“年例”的形態正是集中了好客與重祭的雙重特徵。

  2.古今現狀——繼承和發展

  以前,人們做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以求神靈鎮邪去病保平安。年例最初是為神而做的:在年例時,每家每戶都會宰殺家裡最肥胖的豬雞來供奉給神靈,各種民間藝術表演也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總而言之,人們極盡所能來討好、獻媚於神,以博取神的歡心,求神保佑一生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是人們美好的願望!還有遊神、遊燈、打醮、舞獅、舞龍、做大戲、木偶戲***又名“鬼仔戲”***等慶祝活動。在古代,由於人們的生產力很低,對大自然的理解和駕奴能力很弱,因此,對神非常敬畏。從“起年例”到“年例尾”,貫穿始終的是“吃”和“睇”。“起年例”那天,可以看到神廟前的空地上擺放著家家戶戶的宰好的豬和殺好的雞、鴨,以及各種水果,展眼望去,場面非常壯觀。這種形式稱為“擺醮”,“擺醮”是“年例”那天的第一個專案,人們一大早就在自家的“擺醮”位旁等候請來的“神像”,神仙們可真是大有口福了,難怪乎會有“快樂似神仙”一言。敬拜時,在濃濃的炮竹煙霧瀰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裡不僅有老人、中年人,還有年輕人和小孩子們,熱鬧非凡。

  現在,年例依然繼續著,敬神的色彩還比較濃,但現在的年例已經不僅僅為神而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年例已經變成了人們群眾“構造和諧社會,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祝願的喜慶活動。在茂名有這樣的說法:“年例大過年”,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人,過年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時一定得趕回來和家人團聚。同操一種語言,鄉音鄉情交融,氣氛熱烈,著實讓常年在外、難得相見的家鄉人別有一番享受。如今,做年例,除了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節目外,更多的是融入了新時代的文化內容。逢年例,街巷搭起牌樓,沿路彩旗飄揚,每家每戶張燈結綵,主人熱情款待親朋好友、互致問候,鄰近村莊百姓都來看熱鬧助興,甚至你我素不相識,登門也是客,主人會熱情款待招呼茶飯。近年來,隨著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放電影、演戲劇、音樂會等文化形式已成為人們過年例時的新選擇。

  3.“年例”:當傳統與現代交鋒

  正如《遊山西村》一詩中所描述的: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年例起初是一種鄉村的帶著純樸古風的儀式,它在當代社會繼續出現,必然涉及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其衝突具體表現如下:遊神隊中吹樂器的人才已越來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續下去,可能會再沒人繼承這些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 家家有了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年例期間的公眾娛樂——粵劇、木偶戲等越來越失去市場, 再加上木偶戲本身做戲的形式古老,內容陳舊, 唱腔不時慢吞吞的,有點與現代格格不入的氣息,導致在新時代的今天,到戲棚前看戲的大多是老年人;農村的居民雖然相信年例會一直做下去,但也承認年例的傳統儀式已越來越被簡化了,在城鎮的有些地方,年例甚至只剩下“吃”這一專案;年例過去最吸引村民的一點——“熱鬧”的氣氛更在悄然地變淡,人們普遍認為過去做年例更熱鬧,以前遊神的隊伍更長,很多小孩會熱衷參與扛旗的活動,晚上的“遊火枝”、燒紙船等活動也更多人蔘加,現在卻越來越少人蔘加這些集體的活動了。

  本人認為,年例作為一種自古便有的傳統儀式,在粵西地區不僅不會消亡, 反而會繼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傳下去。

  首先,年例並非封建迷信,在年例過程中的敬神、遊神、拜祭活動就如同民間供奉的灶神、關帝那樣無傷大雅,只是一種最基層的驅鬼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家國平安的拜祭儀式,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而已,況且在這些活動中並無騙取錢財的現象。

  其次,年例作為沿襲已久的傳統節慶,它承載的絕不僅是簡單的“節日”, “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滲入其中。人們習慣以這樣的形式慶祝新年,習慣在年例那天與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民俗習慣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年例當日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車流人流,桑梓鄉情,它更是一種民俗的延續。

  再次,與傳統的中秋節、春節還有外國的聖誕節相似,年例實質上是粵西人民家庭團圓、鄉親相聚的日子,這是粵西地區特有的。這樣特別的民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認識,當地居民應該有意識地去發揚和保護該遺產。

  4.展望未來

  誠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與現代接軌,那麼,它的命運將很有可能消失在現實生活中。而粵西年例這個在當地深入人心的傳統只需稍為精心保護即可大大地增強其生命力。例如,吳川市的人們就憑藉“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資”的文章,搞“一節一會”,一節就是“吳川市元宵民間藝術節”,一會就是“吳川市經貿洽談會”,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的確是發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專案,而木偶戲主要是在做年例時表演,當地政府應該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相得益彰,既保護瀕臨滅絕的民間遺產又能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經貿,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傳統的年例舊瓶裝新酒,更加平穩地在現實生活中發展。

  總之,年例是粵西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是鄉村社會典型的溝通感情的方式,是富有“人情味”和“禮物”流動特點的盛大聚會。它在現代社會仍然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必將在粵西社會長久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