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小學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

  一、學習傳統文化,培養審美情操

  體驗是學習的第一道關卡,我們的體驗正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各種體驗傳統文化知識的間接平臺與語言情境,還要通過富有成效、循循善誘的教學引導,開啟學生文化學習的思維之門,指導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與實踐探究的能力,讓他們從內心貼近傳統文化,從方法上學習傳統文化,從情感上接受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操,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瞭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蘊,以此充實我們的語文課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課的教學難點在於引導、啟發學生在理解、品味語篇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而要讓學生理解司馬遷這種精神的難能可貴,就必須讓學生理解《史記》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意義。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史記》著手,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史記》作了詳細介紹,使學生對它有進一步瞭解,對它的史學價值與文學意義產生敬畏感,從而激發他們瞭解其作者的興趣。同時,通過《史記》背景知識的介紹,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司馬遷為什麼要發憤寫《史記》?***2***他是如何“發憤”寫作的?***3***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憤”的?結果如何?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了《史記》這部優秀傳統史書與文學著作的創作歷程,提高了對傳統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二、踐行傳統文化,提升創造能力

  學以致用,這四個字道出了語言學習的關鍵。小學生是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紅領巾”,他們天真可愛、想象充沛、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滲透學習與實踐探究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早讀、午讀及課後時間,為學生創設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要用豐富的活動形式與評價方式,提高活動的參與度與開放性,使學生的語文創造能力得到提高,語文思維得到發展,使語文教學充滿張力與活力。在教學完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江南春》和《春日偶得》這兩首古詩後,筆者考慮到,“春”是我國古代詩人經常描繪的意境之一,學生學過的有關“春日”景象的詩句更是不在少數,一定對這個意境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因此,在教學拓展環節,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學習任務———繪製手抄報。在這個探究任務中,筆者鼓勵學生利用週末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一份主題為“詩歌裡的春天”的手抄報。在這個探究活動中,學生必須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與“春”有關的古詩詞,並設計手抄報版面,要將手抄報做出春天的味道和古詩的感覺。筆者還鼓勵學生嘗試在手抄報中加入創新元素,如利用泡沫膠將手抄報做出立體感,利用碎花布藝裝飾手抄報,利用拉花等裝飾品修飾手抄報等。經過筆者的點撥,學生的創造潛能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很多小組的手抄報都做得別出心裁,很有古詩的味道。

  總之,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訴求,也是時代的呼喚。尤其是在以漢語言文字及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語文課程中,我們更要不失時機地滲透傳統文化,以深厚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陶冶學生的文化情操。同時,我們還要創造性地把傳統文化知識轉變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活水,用以激發學生的語言創造潛能,彰顯他們的語言個性,讓語文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浩瀚的傳統文化中體驗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滲透傳統文化的豐富課堂中體驗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