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控制研究論文

  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對內部控制的建設往往是無意識的或依據的是國外大公司的模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試析企業內部控制 》

  [摘 要]企業內部控制越來越引起各方關注,本文基於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從影響內部控制的因素以及對內部控制的評價來分析內部控制,並提出改善內部控制的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因素;評價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22-0029-01

  1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現狀

  1.1 從企業型別來看

  國有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比較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產權不明晰,公司的董事會往往不能按照正常的選舉程式產生,內部董事或灰色董事較多。沒有一個強硬的董事會,就不能保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有較好的總體效果。其二,我國國有企業缺乏制定並有效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內在動力。在我國特殊國情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對外披露財務報告的主要物件就是政府,國有企業實施內部會計控制是為滿足政府的要求,或者即使實施內部會計控制,也是為著為政府服務這個目的的,為滿足政府監管要求。而作為贏利性的企業,最希望的是內部會計控制能提高經營的效果和效率。這或許就是內部會計控制應用實施起來效果不是特別好的原因之一。

  1.2 從行業來看

  金融行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總體應用效果在所有行業中相對來說最好。這同金融行業高風險的特點有關,我國對金融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規範要走在其他行業的前列。我國對內部會計控制的規範,主要是從金融行業開始的。

  1.3 從企業規模來看

  大型企業、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總體應用效果相當,但中型企業要稍微遜色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其內部會計控制總體效果要好於規模較小的企業。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受到成本的限制。其二是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關鍵是取決於執行人員的實際運作,相對而言,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專門的職業培訓,也有嚴格的招聘程式和作業標準,職員素質相對於規模較小的企業要好,對內部會計控制總體效果也明顯要好。其三是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都有較為完善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上至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等高層管理,下至各個業務崗位不相容職務的分離,相對於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普遍都做得較好,從而影響到內部會計控制的總體效果。

  2 影響內部控制的因素

  2.1 管理層的違規

  管理層的違規是內部控制的主要威脅之一,不管內部控制結構多麼完善、多麼健全,如果得不到管理層的有效執行,其結果等於沒有控制,會導致作弊行為。

  2.2 監控機制失效

  企業缺乏專門的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大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沒有及時發現內部會計控制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與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進行溝通,從而造成監控不力。

  2.3 對資產的接觸限制

  對資產的接觸是保護資產安全的最好辦法,通常採用接觸資產的權力證明或許可證、或設定的密碼等來防止非法接觸和修改資料檔案等。限制接觸資產的控制不僅包括資產本身的直接接觸的控制,還包括對資產的取得和發運的控制。

  2.4 內部控制設計的不合理

  因為業務崗位設定的缺陷,導致了不相容職務沒有分離,還有授權批准不明確、授權批准層次不清、授權批准範圍有交叉等設計問題,也造成了內部控制沒有很好應用。在電算化會計系統應用效果方面,由於系統本身存在漏洞造成執行效果較差。

  2.5 形式主義

  內部控制制度重在執行和落實,公司控制制度在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善,但實際執行的效果並不理想,一些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後形同虛設,有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得較為完善,但由於企業領導人不夠重視,或執行人員業務水平有限,職業道德素質不高,造成內部控制制度僅限於掛在牆上,有名無實,企業內部管理依然失控,這種情形也是比較多的,其對控制制度的影響和威脅顯而易見。

  2.6 利益衝突

  常見的利益衝突形式:一種是職工與企業發生利益衝突,會導致控制制度遭到破壞。另一種是企業中的“裙帶”關係也可能導致利益衝突。

  2.7 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一個獨立的自我評價機制。在企業內部,內部審計從相對獨立的角度,協助管理當局監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式的有效性,尋找內部控制體系中的缺陷或薄弱點。

  2.8 外部環境

  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優劣。一個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整體的管理意識薄弱,在企業內部會有相應的狀態。如經濟落後地區的企業內部控制普遍呈現僵化狀態。我國近年來出臺的一些法律法規,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規範意見和要求。通過責任的具體化和明確化,促使企業全面加強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建設。

  3 內部控制評價

  內部控制的完整性評價,內部控制的完整性是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保證;內部控制的經濟性評價,是評價內部控制對被審計專案投入與成本的影響關係;內部控制的效率性評價,是評價內部控制對被審計專案成本與產出的影響關係;內部控制的風險性評價,是評價內部控制對政治、經濟、自然、社會等外部因素,以及組織結構、人員、流程和技術等內部因素風險識別和風險應對能力;內部控制的責任性評價,是評價內部控制是否有相應的責任機制,將內部控制的運作和監控責任落實在相應的單位或人員上。內部控制的增值性評價,是評價內部控制的增值水平,是否在現行基礎上有改進空間,提高運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使被審計專案提高效益。

  4 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議

  4.1 提高人員素質

  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內部控制的成敗,取決於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和行為,而企業領導者的內部控制意識和行為是關鍵。企業領導者注重內部控制,尊重員工的心理需求,強調溝通和管理交流,便能減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隔閡,形成強大的企業合力,就能促進整個企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4.2 加強控制

  加強對業務處理程式及經營全過程的控制,實施會計委派制度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加強政府對內部控制框架建設的推動作用,建立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健全內部審計監督制度,建立有效的監督反饋機制。

  政府應當儘快加大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力度,制定統一的內部控制標準,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原則基礎的內部控制評價指南,倡導和推廣風險基礎評價法,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進行規範和指導。企業管理層和註冊會計師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的具體情況,採用自上而下、風險基礎的方法,高效的實施內部控制的評價和審計。內部控制框架的合理設計和有效執行,能夠及時地很好地發現並防範舞弊的發生,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與效果,為股東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朱其俊.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環境研究[J].審計月刊,2006***1***.

  [2]陳漢文.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審計研究,2008***3***.

  [3]陳平澤.效益審計中如何審查內部控制[J].審計月刊,2007***5***.

  篇二

  《 企業內部控制淺析 》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的領域不斷擴大,會計已從單純的事後核算,發展到同時進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控制各個環節。為有效地防範風險,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保護各項資產的安全完整,加強內部會計控制已是當務之急。文章分析了當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和落實內部控制制度的對策。

  關鍵詞:內部控制;內部審計;控制環境

  內部控制是全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為履行職能、實現總體目標、應對風險的自我約束和規範的過程,由此而建立起來的系統的內部管理規範就是內部控制制度。早期的內部控制是保護資產安全完整和財務記錄的可靠性,要求企業對交易實行授權與批准、對資產實行控制、財務記錄的稽核與經營保管職務分離。

  一、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內部控制已成為當今國內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其原因是近年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如非法挪用資金、私設小金庫、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欺騙投資者、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企業領導人貪汙舞弊等等。具體分析如下:

  1 內部控制的外部環境有待加強

  儘管財政部已頒佈了多項內部控制規範,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並沒有形成一個適合於各種型別單位的內部控制框架,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內部控制指南,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無法準確地適用已有規範進行操作。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從而缺乏有效的內部評價機制,管理控制的弱化導致了經濟犯罪案件的不斷髮生。

  2 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

  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許多高層領導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仍然停留在行政領導的角色上,沒有真正把企業當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企業的公司制改造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許多上市公司雖然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聘任了總經理,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董事會的作用相對弱化。

  3 企業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動力不足且普遍存在由內部人控制的現象

  在企業所有人即股東和企業管理層的委託關係不完善,企業高管人員兼職的現象比較普遍,由內部人控制企業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因為沒有人願意制定出束縛自己手腳的控制制度,所以管理層對建立約束自己的制度積極性並不高。另外,由於內部控制的成本是由企業自己承擔的,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企業內部控制產生的效益卻是長遠的、隱蔽的,這也導致了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動力不足。

  4 風險意識差,企業內部控制依然薄弱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也越來越高,但是,從目前一些企業的現狀來看,企業的風險意識還比較淡薄,缺乏風險控制的有效機制。能否搞好內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取決於內部控制相關人員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如果內部控制相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就有可能錯誤地做出估計和判斷,導致錯誤的決策,給企業帶來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

  二、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 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董事會的核心地位

  由於國有企業根深蒂固的集權管理,改制後的企業並未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經理層集控制權、執行權、監督權於一身,在這種狀態下要去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並嚴格執行無異於紙上談兵。解決的對策是理順現有的管理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策、監事會監督、經理層執行的職責明確、崗位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制衡、協調高效的執行機制。只有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所有員工與企業興衰息息相關,才會有動力去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發揮。

  董事會應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執行負責。因為對於董事會來說,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是為了保證企業有效執行,完成各專案標,保證企業各項政策及董事會決議得以貫徹執行,解決會計資訊不對稱,保證會計資訊真實可靠的重要手段,所以董事會責無旁貸。

  2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任何制度的制定、執行和完善都離不開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提高中高層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對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會計資訊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管理人員的任用,我們可以實施經理人員代理制。代理制是指企業對決策的執行層人員實行公開的招聘,以錄用具有管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對本企業實施全面管理。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採取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吸引那些善於經營與管理的人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可以對代理人實行靈活的激勵與制衡措施。

  財務人員對於會計資訊的質量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是保證會計資訊質量最直接、最基礎的環節。

  ***1***積極推行基層財務負責人委派制。通過競聘上崗,選拔德才兼備的財務人員走上業務領導崗位,制訂基層財務負責人的工資薪酬考核獎勵辦法。專門成立考評小組,對他們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實地考核,廣泛聽取工作單位相關人員對他們的評價。基層財務負責人對委派方全權負責。基層財務負責人實行任期兩至三年,在同一單位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個委派期。在任職期間如發現不良行為,可以實行解聘,真正做到能上能下。

  ***2***加強對全體財務人員的管理。要對企業系統內的財務人員的結構進行統計與分析,有計劃地對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整體素質,以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制訂一些合理的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全體財務人員工作熱情、學習熱情及創新能力。

  3 加強預算管理,做好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目標利潤為導向,通過業務、資金、資訊的整合,編制全面的業務預算、資本預算、籌資預算、投資預算現金流量預算和人力資源預算等等,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通過比較、分析內部各單位未完成預算的原因,並對未完成預算的方面採取改進措施,確保各項預算嚴格執行。對預算執行情況好的單位進行表彰獎勵,對預算執行情況差的單位進行懲處,確保預算執行的嚴肅性與有效性。

  4 找準關鍵控制點,健全風險評估機制

  由於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受到效益一成本原則的制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關鍵的控制點才能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關鍵控制點是指業務流程和單位經濟活動中那些容易產生風險的環節。關鍵控制點的選擇應考慮的因素:哪一個控制點能夠最好地衡量業績;哪一個控制點能夠反映重要的偏差;哪一個控制點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糾正偏差;哪一個控制點能夠最為有效。

  內部控制的重點是防範風險、避免和減少差錯和舞弊、效率低下、違法亂紀等行為的發生,企業必須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風險評估是指分析和辨認實現有關目標可能發生的負面風險,以便形成確定應該如何對它們進行管理的依據,這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企業必須制訂與生產、銷售、財務等業務相關的目標,設定可辨認、分析和管理的相關機制,以瞭解自身所面臨的各種不同風險。例如,隨著企業投資的增加,企業應特別關注資金使用上的風險,應加強對建設資金的管理和控制,評估重要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並明確規定相關法律責任。要嚴格執行資金使用手續,防止資金使用隨意支付,杜絕各種浪費行為。

  5 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建立有效激勵機制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既是控制系統的一部分,又是控制有效性的確認者,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

  ***1***內部審計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並且是一項高層次、綜合性的經濟監督。審計人員必須具備高素質、高技能。從目前來看,企業內審機構力量薄弱,素質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強內部審計力量。一方面,要優化審計人員結構,充實審計力量,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制訂一套操作性強的考核獎懲制度,努力提高審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

  ***2***要實現審計職能的轉變。從目前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來看,還主要立足於基層單位財務收支審計、基建專項審計等,而對各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評價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因而,舞弊行為、違規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在今後有必要逐步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探索風險導向審計,加大內部審計力度和延伸度,賦予內部審計部門追查異常情況的權力和提出處理處罰建議的權力,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

  三、小結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必然產物,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建設問題,強化企業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的控制,從源頭和制度上保證經濟活動的有效進行和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有效的內部控制還能使企業的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指揮、調節、控制,以保證企業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篇三

  《 企業內部控制初探 》

  [摘要]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內部控制的作用、內容、現狀以及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內部控制制度作用現狀措施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由此可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為適應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在企業內部管理監控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內部控制的作用

  現代企業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制約的內在機制,處於企業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位置。內部控制的健全與否,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其主要作用有:

  1.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我國正處於新舊經濟體制的轉型期,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減少和防止貪汙盜竊以及舞弊行為的發生,對財產物資的保管和使用採取各種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減少財產物資被損壞,杜絕浪費和不合理使用等問題的發生,保護國家財產的安全和完整。

  2.提高會計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正確可靠的會計資料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瞭解過去、控制目前、預測未來、做出決策的必要條件。內部控制系統通過制定和執行業務處理程式科學地進行職責分工,使會計資料在相互牽制的條件下產生,從而有效地防止錯誤和弊端的發生,保證會計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3.有效地防範企業經營風險。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要達到生存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內部控制通過對企業風險的有效評估,不斷加強對企業經營薄弱環節的控制,把企業的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是企業風險防範的一種最佳方法。

  4.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有利於加強經濟核算,加速資金週轉,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收節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合理的對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和人員進行分工控制、協調和考核,促使企業各部門及人員履行職責,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高效地進行。

  二、內部控制的內容

  內部控制制度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從結構上看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程式、會計系統和監督評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控制環境。內部控制制度是指對企業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如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決策人員的經營理念,執行企業政策的人員是否具有勝任能力等都會影響內部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最終需要由人來貫徹執行,人員素質的高低對其執行效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控制環境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對與經營活動有關的風險進行識別和預測的過程。這種評估應包括公司的全部風險。企業董事會和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和評價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及時採取措施控制和化解風險,減少損失。通過風險評估來確定內部控制的關鍵控制物件和一般控制點。企業規模越大越複雜,風險評估就越重要。

  3.控制程式。控制程式是為了合理地保證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指導員工實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風險而採取的政策和程式。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需要建立適當的控制結構,明確各經營級別的控制活動。這些活動應當包括高層審查;對不同部門活動的適當控制;對違規經營的跟進情況;批准和授權制度;查證核實與對賬制度。有效的內控系統需要適當分離職責,人員的安排不能發生責任衝突。

  4.會計系統。會計系統是企業為了記錄、彙總、分類、分析和報告企業的經濟活動,並保持相關資產和負債的受託責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式。有效的會計系統應確認並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及時描述經濟業務,計量經濟業務的價值,確定經濟業務的發生時間,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的分類,記錄其適當的貨幣價值,披露相關的事項。

  5.監督評審。監督評審是經營管理部門對內控的管理監督和內審監察部門對內控的再監督與再評價活動的總稱。對內控系統應當進行有效和全面的內部審計,內審作為內控系統監督評審的一部分,應當向董事會或其審計委員會直接報告工作,並向高階管理層直接報告。不論是管理層還是其他控制人員發現了內控的缺陷,都應當及時地向適當的管理層報告,並使其得到果斷處理。

  三、內部控制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很大一部分企業單位仍輕視內部控制,習慣於行政指揮,家長制管理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內部控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有:

  1.會計基礎工作不規範。我國現在許多企業存在會計工作不規範的問題,如:會計資訊失真嚴重,財務報告以虛假業務資料進行核算;會計人員業務水平較低,賬務未按會計準則規定處理;內部管理混亂,缺乏必要的內部牽制制度,未按規定進行財產清查,大量潛虧隱藏在庫存中。

  2.組織機構設定不盡合理。企業科室部門之間的職責交叉重疊,企業領導往往採取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管理幅度窄。企業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不符合公司制的基本管理要求,或雖然也制定了管理制度,但大部分流於形式,其管理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3.公司治理機構不完善,內部控制乏力。我國一些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大股東操縱現象。後果是,控股股東操縱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同時,我國上市公司還有明顯的內部人控制現象,某些負責人常常集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於一身。在這種情況下,控股股東或少數人就能控制公司的財務報告。為了控股股東或管理部門的利益,就有可能操縱財務報告,提供虛假資訊誤導外部資訊使用者。

  4.內部審計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並沒能真正履行其應有的職能。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重視不夠,內部審計機構普遍人員缺乏;有些企業雖然設定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因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業務不規範,人員素質低,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針對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加以改進和完善:

  1.健全制度建設,規範會計基礎工作。會計報告的內容、結構是與特定時期的經濟執行方式和經濟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為保證市場經濟建設有序進行,切實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制訂嚴密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健全的會計制度,完善的會計準則,是當前進一步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的關鍵。

  2.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企業領導作為企業經營者,既是內部控制的主體,也是內部控制的物件,其自身素質及對內部控制的態度,對內部控制的實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建立以會計為中心,覆蓋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內部控制體系,啟用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建立內部計算機網路管理等項工作。

  3.重視企業的組織機構建設,設立合理的職能部門。合理的組織機構有助於企業計劃、協調和控制經營活動,有利於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有利於會計資料的傳遞,減少傳遞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各部門進行恰當的分工,明確各部門的權責,促使各部門之間互相監督。合理設定職能部門發揮其專業管理的作用;各層領導者橫向間加強資訊溝通,便於互相協作,以共同提高企業整體效益。

  4.加強內部審計,強化內外監督。企業領導的支援和重視是企業的內審真正發揮功效的前提。有必要加強審計力量,提高審計的地位,對於審計部門的設定應高於其他職能部門,這樣才能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否則形同虛設。同時要把審計工作的主要職能從查錯防弊轉變到對公司的管理和內部控制做出分析、評價,提出內部控制建議。對財政、稅務和中介機構的外部監督要注意資訊交流,互通情報,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

  5.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提高企業全體職工的素質。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必須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政策,實行科學的聘用、考評、晉升、等人事管理制度,同時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教育。單位負責人對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實施負責,用人得當,合理安排各類專業人員從事該專業工作。提高人員整體素質是內控制度的基礎,良好的內控制度可以有效實施。

  總之,內部控制是衡量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標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建立符合企業特點和要求的內控制度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項緊迫任務。實踐證明:只有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才能有助於管理層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經營目標,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才能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