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技術論文

  在我國廣播事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廣播技術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廣播技術研究綜述

  【摘要】本文以中國期刊網中與“廣播電視”直接相關的519篇論文為主要樣本分析物件,同時結合網際網路上的論文,對廣播技術的相關研究做出整體梳理,試圖形成一份關於廣播技術的研究完全記錄。

  【關鍵詞】廣播技術 研究

  在我國廣播事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廣播技術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喻國明在《傳媒觀察》2007年第9期撰文認為,中國媒介業的發展,並不僅僅依靠自身的理論邏輯和市場發展,更大程度是與中國的制度現實、技術現實和產業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①所謂“技術現實”就是指廣播電視發展的技術支援,研究廣播技術的必要性已經昭然若揭。筆者以中國期刊網為檢索平臺,並輔以網際網路的強大搜索功能,採用關鍵詞搜尋方法,在中國期刊網上尋找到與“廣播電視”直接相關的論文519篇。本文就以這519篇論文為主要樣本分析物件,同時結合網際網路上的論文,對廣播技術的相關研究做出整體梳理,試圖形成一份關於廣播技術的研究完全記錄。

  一、廣播技術的發展階段

  盧英鎖在《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中根據廣播傳輸手段的發展不同情況,廣播技術的發展及演變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中波廣播。這是較早開發出來、供聲音廣播專用的頻段。頻段範圍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繞地球表面傳播到很遠距離,晚上還可利用電離層的反射傳播得更遠。

  2、短波廣播。使用頻段主要分佈在5.95kHz-26.1kHz,介於中波廣播和調頻廣播使用的頻段之間。主要靠電離層的反射傳播聲音訊號,傳播距離比中波還要遠些。最適合對遠距離幾百至幾千公里外進行廣播,主要用於節目傳送實現對地廣人稀地區的人口覆蓋和對國際廣播。

  3、調頻廣播。20世紀四十年代出現,5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納210個頻道。由於波長短,會穿過電離層,而地面波衰減很快,繞射損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線、視距傳播。

  4、數字音訊廣播。數字音訊廣播***DAB***是第三代廣播技術。它與模擬廣播系統相比,其聲頻接收質量明顯提高,頻譜利用率也高,對多徑效應有很高的抗干擾能力,在相同的覆蓋面積其發射功率比FM發射機小很多,可以增設所需附加業務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5、數字多媒體廣播。所謂的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是指將數字化了的音訊訊號及各種資料業務訊號,在數字狀態下進行各種編碼、調製、傳遞等處理,由於數字訊號在進行各種處理過程中,只有“1”和“0”兩種狀態,傳遞媒介自身的特徵,包括噪聲、非線形失真等,均不能改變數字訊號的品質,同時又可方便地進行各種數值運算及各種邏輯編碼運算。由於數字技術這些獨特的優點,故在引入成替代現存的模擬系統後,便極大地改變了現存系統的技術運作環境,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技術性能指標,達到現存模擬技術無法實現的運作質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廣播技術――數字多媒體廣播***DMB***

  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是21世紀中國廣播的主要的技術形式。③它最早是歐洲人開發出來,並很快傳入中國。它的關鍵技術是MUSICAM信源編碼和COFDM的通道編碼和調製。有四大特點:提高了音訊訊號的傳遞質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頻譜效率;取代模擬廣播以後在節目運作上會出現若干新特點等。④

  三、廣播技術的發展對廣播事業的影響

  要做好廣播節目的改革,就必須充分認識廣播的特點和優勢。廣播節目改革的好與壞是依賴於廣播技術的。隨著廣播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的結構、內容、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例如:由於直播裝置、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應用,使直播節目應運而生。廣播熱線更接近群眾,改變了廣播過去的說教形式,甚至類似“閉門造車”的形式。⑤

  廣播技術的發展為臺與臺,地區與地區,甚至是國際間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使廣播所獲得的資訊量、資訊的時效性更為加強,節目的交換和交流更為快捷方便。可以說廣播技術的發展決定著廣播的發展和生存。其表現為:一是節目的製作質量,二是節目的覆蓋範圍,三是節目的時效性,四是節目的互動性,五是節目的多樣性,六是節目的網路化。更高質量的節目製作需要更強的技術手段和優良的裝置。

  廣播技術也直接制約著廣播節目的改革。發射機的功率大小及發射臺址的選擇和確定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覆蓋範圍和覆蓋效果,覆蓋範圍的大小及覆蓋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受眾率,受眾率是決定節目改革的關鍵所在。同時頻道的數量和節目的聲音質量也是影響節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資訊科技的應用推廣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資訊科技是推廣中國廣播電視事業起飛的引擎;資訊科技與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呈同步發展的趨勢,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具有“後發優勢”,中國作為發展中的世界大國,廣播電視業要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資訊科技;資訊科技給廣播電視業務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廣播電視工作者要及時適應並駕馭這種變化;資訊科技尤其是計算機資訊網路的發展,將使廣播電視節目獲得某種新的生命力,將改善節目製作環境,中國廣播電視業應把握住這一歷史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⑦

  四、21世紀中國廣播技術的走勢

  盧英鎖在《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中說,面向21世紀的中國廣播電視技術,到2010年期間,其發展思路可以歸納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採用世界廣播電視先進技術,借鑑發達國家開放通訊市場、建設資訊高速公路和實現廣播電視技術數字化,按照衛星優先、光纖為主、無線為延伸的指導思想,完成廣播電視衛星從模擬向數字、從C波段向Ku波段、從轉發到直播、從兼用到專用的過渡。另外,大力推進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網路化與資訊化,提高其傳輸、發射和播出質量,重視開發應用各種資訊資源,建立綜合資料庫,使廣播電視資訊平臺成為全國資訊平臺中最重要的子平臺。

  黃勇在《未來十年廣播技術的發展趨勢》中對於廣播技術的走勢主要分成以下三種方式:一是數字音訊廣播***DAB***,二是網路廣播,三是同步調頻廣播。⑧

  五、廣播人面臨著廣播技術的挑戰

  廣播的數字化、智慧化、自動化、網路化已形成了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廣播節目的互動性使得主持人與聽眾得到更好的交流,這種互動式直播類節目只有依賴很好的技術和裝置才能實現。廣播的系列化、欄目化決定了節目的多樣性,這就需要多套節目製作系統和多套節目的傳輸系統。網路化更為重要,它是數字廣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高新技術的引入並應用於廣播是廣播發展的需要。同時對廣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術現狀要求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技術,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其次是隨著直播技術、音訊工作站系統的廣泛使用,採、編、播人員的工作方式、工作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後,由於直播技術音訊工作站系統網路傳輸給電臺節目的結構、內容、形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採、編、播人員的工作結構和方式帶來了變化。這就給電臺的管理層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①蔣巨集,《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變革》[J].《新聞戰線》,2007***11***:84、85

  ②③④盧英鎖,《21世紀中國廣播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J].《中國有線電視》,2003***1***:4、5、6

  ⑤⑥孫生和,《廣播技術的發展對電臺改革的影響》[J].《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2000***2***:15、16

  ⑦廖衛民,《資訊科技與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J].《新聞大學》,1999***2***:67

  ⑧黃勇,《未來十年廣播技術的發展趨勢》[J].《現代電子技術》,2004***11***:42,43

  ⑨孫生和,《廣播人面臨著廣播技術的挑戰》[J].《內蒙古廣播與電視技術》,2002***1***:1、2

  ***作者單位:安徽人民廣播電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