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菸葉掛灰的技術措施論文

  掛灰是指烤後菸葉葉面上出現大小不同的界限模糊不清的灰色或深褐色斑點。這種菸葉燃燒力弱,有異味,香氣質差,香氣量少,刺激性增強,品質下降。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解決菸葉掛灰的技術措施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解決菸葉掛灰的技術措施全文如下:
 

  眾所周知上部菸葉或厚的葉片烘烤時經常出現掛灰現象。

  葉片上出現灰褐色或棕褐色小斑點,嚴重時斑點連成片狀。如果遇到乾旱天氣,這種掛灰現象會更加嚴重,例如1992年、1997年山東省遇到歷史上罕見的乾旱年景,菸葉掛灰現象較為嚴重。但是1998年山東省上部菸葉烘烤時,雨水較大,菸葉掛灰亦較普遍,個別縣***市***的部分菸葉掛灰極為嚴重,這是上部葉烘烤時出現的新問題。菸葉掛灰後,質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生產上迫切需要解決菸葉掛灰問題,但此問題一直未被列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解決。近幾年,我們在指導菸葉烘烤的實踐中,與當地技術員和菸農共同研究解決了菸葉掛灰問題,初步摸索出幾項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簡單易行,現總結如下。

  1 上部菸葉含水量少產生的掛灰

  1.1 菸葉掛灰的原因

  這種菸葉烘烤特性是葉片含水量少,一般要5~6kg鮮煙就能烤1kg幹煙,而且葉片厚,組織緊密,失水慢,因而烘烤過程中菸葉變黃慢,變黃時間長,特別是山東省上部葉烘烤時往往是秋後,天氣一般較乾旱,空氣相對溼度很低,有時裝煙上爐時葉片已經凋萎。這種菸葉烘烤時變黃更慢,時間要更長。因為菸葉含水量少,變黃慢,如果烘烤時變黃程度不足就急於升溫轉火,易烤出青黃煙,所以烘烤時這種菸葉必須要達到充分變黃後再轉火,變黃期營養物質大量的過多消耗,定色期菸葉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掛灰,這種原因造成的掛灰在實際生產中極為普遍***其原因實質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變黃期糖大量過度的消耗,葡萄糖分解形成葉內氫減少,使定色期氧化還原平衡反應的還原能力減弱,易向氧化反應方向進行的緣故***。

  1.2 解決掛灰的技術措施

  菸葉掛灰的原因是含水量少,變黃慢,造成養分大量消耗引起的。關鍵是如何促使菸葉快變黃,才能減少養分消耗。根據多年實踐經驗,採用採收帶露水煙或噴水提高菸葉含水量促進變黃的辦法,效果較好。具體做法是在裝煙上爐前,用噴霧器把烤房牆壁、地面和每竿菸葉上都噴上水,每百竿用水量20kg。例如一座200竿烤房共用水40kg。水噴完後,把烤房天、地窗、門全部都密封關嚴,但不要點火進行烘烤,不點火這是關鍵***如果水噴完後,點火進行烘烤,解決掛灰的效果不明顯***。大約待12h後,開烤房門看到菸葉由於吸收水分後,由凋萎變得滋生膨脹起來了,說明水分已被吸收到菸葉組織內部,不僅僅只是附著在菸葉表面上,而且起到了提高和平衡菸葉含水量的作用。此時可以點火烘烤,按正常上部菸葉的烘烤技術進行操作。多次烘烤實驗表明,採用上述加水辦法,促進了菸葉變黃,烤後基本無掛灰現象,提高菸葉烘烤質量的效果十分明顯。

  2 上部菸葉含水量大產生的掛灰

  1998年山東省菸葉生長後期,雨水偏多,上部煙烘烤時含水量較大,菸葉掛灰現象較普遍,個別地區掛灰極為嚴重,甚至透過葉背,菸葉使用價值極低,給生產造成一定損失。這種菸葉掛灰不同於上述第一種情況,這是上部菸葉烘烤中出現的一個新問題。

  2.1 菸葉掛灰的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從各地掛灰的葉片看,主要是灰褐色或棕褐色的斑塊較多,且透過葉背。有的葉片上也帶有少量的未透過葉背的灰褐色或棕褐色的小斑點,還保留菸葉的基本色,掛灰的狀態類似輕微燙傷或輕微蒸片,這種掛灰多數出現在葉片的中部和基部,葉尖部較少較輕。因此,掛灰的主要原因是菸葉水分較大造成的,即在定色的中後期菸葉水分未能及時排出來,在高溫下菸葉含水量仍較多而發生了“棕色化反應”所致。據安丘市菸農反映,1998年上部葉含水量偏大,要7.8kg鮮煙才能烤1kg幹煙。尤其是掛灰嚴重的地區反映,都是大雨後採烤的上部葉出現了嚴重掛灰。例如:昌樂縣西部幾個鄉***鎮***是8月10日大雨後,安丘是8月22日大雨後,博山、沂源8月底9月初大雨後採烤上部葉都出現嚴重掛灰。採烤中、下部葉無掛灰,而雨前採烤的上部葉基本無掛灰,這說明掛灰是雨後上部葉水分偏大造成的。為什麼只有上部葉會掛灰,而其它部位菸葉水分大而不會掛灰呢?主要因為上部葉葉片厚,保水力強,組織緊密使之脫水困難,在常溫下或者低溫變黃時,仍然還會有部分水分沒有釋放出來,這種菸葉的水分必須在高溫下***大約43℃以上***才能慢慢蒸發出來。菸葉水分沒有釋放出來,造成了轉火後菸葉含水量較大,在45℃以上的高溫下發生了“棕色化反應”,這是水分大的上部菸葉產生掛灰的實質原因。中下部菸葉雖然也水分較大,但菸葉保水力差,水分在變黃期易脫出來,故不產生掛灰。

  調查中還發現,這種菸葉變黃後期溼球溫度可達到38~39℃,當菸葉全黃進行大量排溼即天地窗開啟較大,定色期通風排溼過急過快時,溼溫會下降到36℃以下。但是大排溼後至50℃前,溼球溫度就很難再回升到38~39℃,卻一直維持在35~36℃或更低,這種情況掛灰更為嚴重。溼度低不是說明菸葉水分已經脫出來了,而是說明大排溼後菸葉水分在高溫下卻很難繼續大量蒸發出來,所以烤房溼度很低,但菸葉水分仍很大,會造成嚴重掛灰。這主要是此時外界氣溫一般較低,大量排溼時通風量大,進冷風太多,使菸葉的氣孔受到脅迫後開張程度縮小,使水分難以繼續大量蒸發出來,即排汗排急了反而把汗憋回去了。為此,排溼時應注意不要大排溼,天地窗不要開得過大,應逐步開大天地窗,配合水分在高溫下慢慢排出,保持溼溫一直穩定在38~39℃即可,不可降到太低。

  2.2 解決掛灰的技術措施

  2.2.1 採用高溫脫水變黃,縮短低溫變黃時間

  點火後只要煙尖不促青,可以1℃/h升至38℃。如果底層矮易促青應升至36℃保溫,黃尖後再升至38℃,38℃保溫至變黃3成左右再升至40℃,保溫至菸葉變黃5~6成,再升至42~43℃,保溫至變黃不超過八成,溼球溫度38~39℃,再升溫轉火。

  2.2.2 八成黃早轉火,慢慢地提早排溼

  菸葉達八成黃轉火,能及早地進行高溫脫水,脫水時間亦較長,水分易脫出來。如果42~43℃變至全黃後轉火再高溫脫水,這樣脫水時間短。因為此時菸葉已變至全黃,應及時轉火定色,若拖長時間易發生“棕色化反應”。時間短,水分不易徹底脫出來,亦會產生掛灰。所以不能全黃再轉火,以八成黃早些轉火較好。

  因菸葉水分較大,應提早排溼,八成黃轉火時開始排溼。排溼要慢慢地進行,天窗可開1/4~1/3,地窗開2~3cm的縫隙。主要應根據溼球溫度的要求來掌握天地窗的開度。此時溼球溫度應保持在38 ℃左右,還要將排溼的時間儘量安排調節到氣溫較高的白天避免在下半夜排溼而降溫。

  2.2.3 拖長中火***43~48℃***,高溫脫水

  轉火後拖長中火的時間,43~48℃約保持24~30h進行高溫脫水,可採用每升1℃保持4~5h,慢升溫使菸葉較多的水分在高溫下慢慢地蒸發出來,使菸葉邊升溫脫水、邊加大變黃、邊排溼乾燥,三者相互協調進行,45~46℃時菸葉要達到全黃。43~48℃溼球溫度保持在38~39℃,48℃時菸葉應達到小卷筒,葉片幹6~7cm開始捲筒。

  2.2.4 實施“低溫定色”

  一般菸葉50℃時達到小卷筒的狀態,菸葉含水量在50%以下,此時再

  升高溫度超過50℃不易發生“棕色化反應”。上述掛灰菸葉多數在48℃後出現,如果菸葉在48℃時已達到小卷筒狀態,就可以抑制棕色化反應的進行,防止產生掛灰。以後按正常菸葉的烘烤技術進行操作。

  總之,解決水分較大的上部菸葉掛灰的技術關鍵是:高溫脫水變黃,縮短小火時間,降低菸葉變黃程度,42~43℃八成黃早轉火,慢慢地進行通風排溼。延長中火的時間,促使菸葉水分在43~48℃高溫下排出,低溫定色,達到溫溼度平衡。以上措施,1998年在安丘市有關鄉***鎮***實施後,菸葉掛灰現象大大減少,程度減輕,質量提高,效果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