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體制探究論文

  在當前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應該總結當代實踐經驗,深化對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不斷髮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理論昇華,這一嶄新理論的確立使改革的目標模式得以明確,各項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順理成章地推出。基於我國現階段的新情況和發展新要求,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應該總結當代的實踐經驗,深化對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不斷髮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理論探索

  一、理論領域的新氣象:經濟學的繁榮

  新中國60年來,中國經濟學,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取得了巨大發展,大體說來:構建起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的新體系結構;拓寬了研究範圍,更緊密聯絡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狀況和影響來揭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規律;特別是把對市場經濟執行規律的揭示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在方法上除了堅持馬克思分析經濟現象的科學抽象法,還適當引進了現代數量分析工具與方法。上述一系列的創新大大增強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與實踐功能。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增強了經濟學家服務社會的能力,人們不只是從事於抽象的學理研究,而且積極參與改革開放的重大實踐和政策問題的研討,不少理論成果獲得採納,轉化為方針政策。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針。以科學理論來推動科學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要求。在30年來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人們可以看到: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有力地推動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成為最富有影響力的一門學科,成為時代的顯學。

  二、新時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我國30年的改革實現了所有制多樣化,放活了市場微觀主體,形成了要素市場體系,產生了市場價格調節的經濟機制,出現了立足於市場力量和主體積極性和創意的活躍的競爭經濟。在體制活力煥發的基礎上,我國實現了生產力的飛躍和財富的迅猛增長。但另一方面,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矛盾,如:1.在經濟執行中經濟增長的不穩和時起時伏,2002年以後經濟不斷過熱,2008年以來在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後又經歷了外生性經濟下挫;2.在發展方式上,傳統的數量擴張型發展趨勢,依靠對環境、生態、資源等自然物質過度耗用的工業增長,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滯後等等;3.在分配上,收入差別不斷擴大,基尼係數畸高,財富分配不公的矛盾凸出,等等。上述矛盾,從本質上看是轉型期體制、機制缺損所造成的。針對新時期的新情況,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要求人們通過堅持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基於我國現階段的新情況和黨中央提出的發展新要求,我認為,在當前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應該總結當代實踐經驗,深化對市場經濟的理論認識,不斷髮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全面認識市場的功能和更加自覺地利用市場的作用。市場體制擁有發展生產力的積極功能,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應該認識:市場經濟是一種富有活力的組織財富生產的形式和體制,它能有效調動主體的積極性;能依靠價格形成機制使產品適銷對路;能依靠競爭推動技術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能依靠自我積累,實現自行發展。較之歷史上出現過的自給自足經濟、政府統治經濟,傳統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一個更好的經濟組織形式。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為了有效地利用市場調節的功能,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我們也應看到:1.市場機制在分配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效應,在體制轉型期,甚至會導致嚴重分配不公;2.市場導向的經濟執行中,各種經濟失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會出現劇烈的執行波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表現為週期性經濟危機;3.市場經濟的消極外部性和成本的向外轉嫁,會引起環境、生態、資源等的過度耗用甚至破壞;4.盈利最大化的生產機制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產品***包括公用品、福利品與公益品***,從而不能滿足困難群體與低收入者的需要和社會公共需要;5.面向市場的競爭性生產與營銷,總是激勵過度消費,甚至導致浪費資源畸化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物質文明。

  完美無缺的體制從來不曾存在過,在認識和對待市場時,人們應該持有全面的觀點,而在利用市場時,更要持興利除弊的態度,關鍵是做好市場功能與政府作用相結合這篇大文章,自主地駕馭市場力量,充分發揮其積極功能。

  第二,發展好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共同發展。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能防止財富佔有中的私人壟斷,從根本上保障分配公正;能有效利用公共資源,加快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發展;富有競爭力的公有大企業是實現科技進步的帶動力量;公有制經濟具有啟動快速和對國民經濟實施強拉動的功能,特別是公有金融體系本身具有巨集觀調控手段的性質,而一個保有恰當的公有制的經濟結構,則能成為強化巨集觀調控能力的體制保證。

  發展和壯大公有制經濟,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幫扶”,必須深化改革,著眼於搞好公有制具體形式的創新。公有企業要實行股份多元化的現代公司制度,還要搞好資本經營管理母公司的構建。在農村,要大力支援和發展多樣新集體經濟。總之,發展公有制經濟,要使企業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充分適應於市場,要通過具有產權主體性質的公有企業的構建,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活力,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增強,由此把公有企業做大做強。

  第三,構建擁有強有力巨集觀調控能力的市場經濟。市場自發調節的經濟執行中,盲目擴張,結構失衡,發展過熱或是沉滯不起等等現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市場調節不可能實現經濟自我調適和實現巨集觀均衡。這就要求把發揮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和政府的有效巨集觀調控相結合。

  第四,發展擁有發達的公共產品生產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立足於和依靠盈利趨動的競爭性商品生產,也就是:產品生產與人們的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受市場力量調節的“私人物品”的生產以及市場性的分配機制。但是市場存在失靈或缺陷。其一,一些物品在物質技術上具有消費和佔有非排它性,依靠市場性生產會發生供給不足。其二,一些產品的生產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需要有生產中的政府幹預。其三,市場只承認有購買力的需求,而眾多窮人,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基本需要不可能依靠市場機制獲得滿足。亞當·斯密因其對“看不見的手”的功能的過度推崇和“市場樂觀主義”,使他忽視市場的諸多失靈和缺陷。他向世人推薦一個只會使財富與貧困相併行的主要依靠私人物品生產的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大蕭條發展條件下,西方發達國家不再遵循斯密的市場經濟模式,出現了向勞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會保障品的當代福利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環保運動的推動下,有關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等也被納入公共物品生產的範圍。因而當代世界發達的市場經濟,超出了斯密模式,成為私人物品生產與公共物品生產共存的體制。當然,西方的公共物品生產被桎梏於資本主義的制度框架內,存在著許多侷限性,特別是公共物品生產並未能根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固有的貧富對立。

  綜上所述,基於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建設新理念、新要求,以及基於我國當前改革的現實狀況及其趨勢,我們可以說,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擁有強有力的巨集觀調控能力的、具有發達公共產品生產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出現在我國大地上。而對這一嶄新的經濟體制結構及其執行機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理論闡明,則是當前中國經濟學的重大課題。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