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相對於其工作要求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的研究則顯得相對不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教師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教師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教師子女是教育群體中的特殊人群,他們因為有做教師的父母,在學校中就有了一些所謂的便利和特殊照顧:教師的偏愛,享受特殊待遇。這些的確為教師子女的成才提供了捷徑,但結果卻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徑庭。我作為一線的班主任,又是孩子的母親,對教師子女的成才非常關注。環顧周圍的教師,我通過自己

  【關鍵詞】:

教師子女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教師子女是教育群體中的特殊人群,他們因為有做教師的父母,在學校中就有了一些所謂的便利和特殊照顧:教師的偏愛,享受特殊待遇。這些的確為教師子女的成才提供了捷徑,但結果卻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徑庭。

  我作為一線的班主任,又是孩子的母親,對教師子女的成才非常關注。環顧周圍的教師,我通過自己二十年的教學經歷,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教師子女能成為優秀人才的很少。更奇怪的是,優秀的孩子相對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員或學校行政人員的範圍裡,而真正一線教師的孩子實不多見。為什麼會這樣?分析來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身為教師的父母,本身過於重視或者輕視基礎教育,從而造成自己的孩子偏離正確的方向。

  在我接觸的教師的孩子和自己的兒子身上,我見到最多的就是兩種教育傾向。一般來說,初高中教師對基礎教育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勢。這種思想傾向使較高層次的教師站在教育的更高點上,從而忽視子女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他們覺得小學知識層次較淺,不用下大工夫,這種思想或多或少會被孩子感受到,這就有可能直接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老師所授知識、所講道理持懷疑態度。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中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時期,若在這一階段的校園生活中沒有一定權威信仰的支援,極容易形成不良的學習、生活習慣,甚至偏離人生的正確方向。早期教育失敗後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往往也無力迴天。可見,教師對自己的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基礎教育時期子女教師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必須喚醒國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作為教師,更應明白這一點。可惜許多我的同行忘記了這一點。

  另一種現象就是教師本身的優越性,帶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幫助,而是適得其反的作用。因為有同事關係,教師自然就萌生了得到照顧的想法。座位的安排,班幹部的選拔,各項活動的參與,甚至是學業上的小灶,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這些無形的照顧使教師子女產生了優越感,缺點和不足被忽視或淡化,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還有可能造成同學間的矛盾。這些好心的照顧起到的卻是反向效果,更有甚者一旦脫離這個環境就會因“失寵”而導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爛漫的,他們最需要和最懂的就是平等,任何特殊的對待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這種教訓在實際中屢見不鮮。

  其次,教師角色轉變不當,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這也是教師的孩子心理成長的問題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學校,聽話乖巧是衡量學生的一條重要尺規,這種判斷的標準使得大多數教師在思維上有一種定勢,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像班上某個特別難教的孩子一樣最終成為差或壞的學生。因此,教師對自己的子女格外嚴厲,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過於關注瑣碎的細節,對孩子個性化的舉動都視作大不敬,會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教導,尤其偏愛說教。長此以往,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遇事也會更多地考慮困難的一面,他們關注細節過程比關注結果要強烈,對處理事情難度的預設會更為仔細,因而容易產生退縮情緒。再加上教師子女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成才的典型範例,本身存在壓力和負擔。父母過多的批評,加重了他們自身的心理焦慮,一些教師子女從厭煩到反感,性格中逐漸滋生叛逆,與父母之間的鴻溝增大,從而越來越難教育。

  綜上所述,教師子女的心理問題大多是教師職業和教師本人的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明確了造成教師子女心理問題的原因後,最重要的就是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彌補。

  首先,教師本身的反思和改變是調整子女心理狀態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終生。如果一個教師只知教書,而與此相應的琴棋書畫、彈唱說寫、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都不能進入他的現實生活,那麼,對孩子而言,當教師的父母並不能憑藉自己這份職業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會以父母是教師為榮。因此,做一個閱讀型的教師,做一個有高雅志趣的教師,不僅對學生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孩子有著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無論在哪一個成長階段,父母都能以一個真正的教師的高度跟孩子溝通,那麼,無論多麼平凡的孩子都會脫穎而出。

  其次,在具體的事件中,學會與孩子溝通,將陽光樂觀撒入彼此內心。

  我是教師,也是家長,無論誰的孩子,都是國家的財富,培養他成才是我的願望和責任,直到那件事情後,我才明白孩子的心理狀態遠比其他更為重要。

  一直以為自己作為班主任是成熟的和成功的,那麼多的孩子在自己手中成長,輪到自己的孩子了,內心的激動和渴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敏感和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成長,又擔心自己的身份給他帶來負擔和不必要的麻煩。還好孩子在班級內一直都很順利,他沒有驕縱,沒有桀驁不馴,學習在年級雖不是排名第一,卻也名列前茅,乒乓球打得好,羽毛球打得好,運動場上陽光舒展,關心班級、關心同學、溝通能力強。於是當輪到兒子參加市級優秀幹部的選舉時,我對結果很是期待,而他自己卻顯得淡然。直到臨選舉前的晚上,他才一邊說笑一邊不太認真地練了兩遍,倒是我顯得緊張,一次次督促。

  終於到了第二日的中午,選舉結束,我沒有立刻去問結果,而是走入教室察看孩子的臉色。他竟然直言不諱:“媽媽,我選不上,我的對手太強。”

  我的心一瞬間冰涼,腦中一片空白,來回思考:我該怎麼辦?兒子該怎麼辦?無語的我默默地走出教室,調整情緒,將課上完。

  我回到辦公室,思想停滯,只是想如何去與兒子溝通,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點。時間在焦慮中流淌,兒子放學了。揹著大書包的他施施然出現在我的面前,一如既往,坐在我的對面賣弄,拿出競選稿,自言自語:“唉,失敗呀!技不如人!”

  我感到一絲心痛,暫時壓住情緒,輕聲細語問道:“你很上火嗎?”

  “沒有!”爽快的男中音瞬間傳出,“我學習本來就比不上他,活動參加也不多,選不上是應該的。就是有點可惜。我的稿準備得不認真,早知道好好寫寫。”兒子長滿青春痘的臉顯出稚氣。

  我的心略微放鬆了一些,試探道:“如果沒選上,你會怎樣?”

  “我也不靠這五分上重點高中,自己努力就行。初三還有機會的。”兒子的那種坦然讓我感覺到自己的狹隘和小氣。一切就在談笑間隱沒於暮色中。

  回想自己面對榮譽的患得患失,面對教師子女的特殊化,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我才發現囿於自己的思維,將他定位於教師的子女就必須享有一些特權,當這些特權消失以後,心裡就失衡、傷心、不滿、委屈。誰規定教師子女必須與眾不同,必須有特權呢?我的確低估了兒子,兒子告訴我:平等不是口號,而是內心的坦然。兒子讓我的教育觀念又前進了一步!

  當然,調整教師子女心理的方法各異,但是身為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必須把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當做重大的人生課題來對待。要客觀對待自身的工作環境,變劣勢為優勢,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

  現實生活中,有一位過來人說:“再優秀的老師,如果自己的子女沒有教育好,其優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揭示出來,藉此與所有的教師同行共勉:先成為好父母,然後才能成為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