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音樂對大學生自勵人格的塑造探討論文

  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我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在心理學中,人格是探討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貝多芬音樂對大學生自勵人格的塑造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貝多芬音樂對大學生自勵人格的塑造探討全文如下:

  現如今對於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要求具備健康的人格。而現在的大學生卻出現瞭如否定型、享樂型、懦弱型、矇昧型、非道德型和自戀型等幾種消極的人格型別,這需要學校給予正確的引導。貝多芬音樂中蘊含著他悲慘的生活經歷和對命運的抗爭,這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有積極意義

  1 大學生的消極人格

  ***1***否定型人格。否定性人格是以全而否定為特徵的一種個性表現,其表現大致是五方而:對他人的否定,對他人的存在表示極為不滿,認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礙;對集體的否定,表現為對集體表示不滿,反對或不服從集體活動,持否定態度;對自己的否定,對自身的能力、行為和存在價值意義持否定態度,反映出一種惰性或者無所謂的心態;對社會的否定,對社會充滿了否定與不滿,是一種反社會心理。可以看出,否定型人格是一種危險人格

  ***2***享樂型人格。享樂型人格的人本質上沒有真正理解現代化的本質,只追求現代化的表現,把現代化簡單地當成是追求現代化享樂。其主要表現就是明顯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我國,享樂型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們迷戀於吃喝玩樂、旅遊和購買奢侈品,大搞超前消費,不思進取,對於勤奮、節儉這些的優良傳統都棄之一旁。例如前幾年在一檔電視節口中說出“寧可坐在寶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寶馬女”,就是典型的享樂型人格的體現

  ***3***懦弱型人格。這種人格的人在而對外界刺激時,不能正常進行抗爭,表現出膽小軟弱的一種個性。少數大學生在性格上的膽小懦弱,對一些問題沒有自主解決能力,從而對其工作、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懦弱型人格的大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而:不敢而對困難,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經常半途而廢,經不起打擊

  ***4***矇昧型人格。表現為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對事物的認識迂腐、不開化,和現代化的程序要求總是背道而馳。牴觸學習,沒有進取心,創造創新能力差。他們缺乏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不懂得與人溝通。所以在實際生活中,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這種人在大學生中數量不小,令人堪憂。

  ***5***非道德型人格。有些人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中人與人間的關係就是爾虞我詐,是沒有道德可言的,這種人就具有典型非道德人格。他們否定道德價值,認為道德束縛個性和社會發展不利因素。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便顯得惟利是圖,瘋狂追名逐利,主張為實現口標可以不擇手段這種人的存在對他人和社會進步構成了威肋、。現實生活中,許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往往都是非道德人格導致的。可以說,非道德主義不僅害人,而且害己

  ***6***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指的是個體在自我意識影響下,把意識封閉在一個狹隘的自我體驗之中的消極心理形態。自戀型人格是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消極人格。自戀型人格表現為:對情感的自戀,即“不合群”現象;習慣的自戀,習慣對過去經驗無意識的重複,習慣自戀的人沉浸在過去的習慣之中,對自己習慣持自我欣賞、肯定和維護的態度,這使得他們對環境的變化表現出極差的適應能力;對儀表的自戀,一些人過度重視自己的裝束、打扮、容貌等外在表現,不惜為此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些人希望他人能夠認同希望自己的儀表,並給予誇獎和讚揚,情緒異常敏感。

  2 貝多芬的自勵人格及啟示

  貝多芬被世人譽為“樂聖”,他坎坷的一生和他自勵的性格,都在其偉大的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來,這對現代大學生塑造自勵性格有著積極的意義

  2.1貝多芬坎坷的一生及音樂創作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思市一個音樂家庭。他很早就表現出了他的音樂天賦,父親為了而子想要把他培養成“莫扎特樣的神童”,經常打罵他貝多芬的父親嗜酒成性,年齡不大的貝多芬就開始在樂團工作,挑起生活的重擔

  在貝多芬19歲那年,受到法國大革命的鼓舞,貝多芬寫下了合唱曲《誰是自由人》,以此來表達對自由、民主的渴望,此作品使得貝多芬在德國一舉成名。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琪查爾迪小姐,她是一位公爵的女兒,但作為公爵的父親嫌棄貝多芬身份低賤,沒有把女兒嫁給他,這給當時的貝多芬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刺激,在這種刺激下,他創作了名曲《致愛麗絲》,用音樂來述說他的悲傷和對關好愛情的嚮往。在失戀的悲傷還沒有過去時,更大的打擊就接踵而至了,貝多芬的聽力開始一天天下降。但是,面對困境他並沒有絕望,對音樂強大的熱愛支撐著他繼續創作。

  32歲時貝多芬開始了音樂創作,在近兩年之後,他創作出著名的作品一一《第三交響曲》,貝多芬的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音調跌宕起伏,有沉靜的凝思,也有憤慨咆哮,令聽眾隨著音樂情緒激憤。隨後,貝多芬創作了另一部名作《英雄交響曲》,它的本意是獻給拿破崙的一首合唱曲,但當他聽到拿破崙加冕稱帝的訊息時,憤而去掉了原來的獻詞,改成一首交響曲,命名為《英雄交響曲》,下而還加了註解“為了紀念某位偉大的人物”。

  之後,貝多芬用了前後六年,不斷地修改,創作了《第九交響曲》,這也是他在音樂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作品了,當時54歲的貝多芬已經失去了全部聽力。1824年,《第九交響曲》首次演奏時,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當時的他既看不見的樂譜,也聽不見聲音,他全憑自己對音樂的記憶和感覺來完成演奏的指揮,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當時,觀眾興奮若狂,全場爆發了多達五次的掌聲和喝彩聲。

  貝多芬艱難坎坷的一生並沒有磨滅他對音樂的熱愛,反而激發了他對音樂創作的熱情,這是他強大的自勵人格推動的。

  2.2貝多芬自勵人格分析及對大學生的啟示

  貝多芬一生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每當生活失意時,都會用音樂創作來找尋內心的平衡。比如,因失戀創作出的《致愛麗絲》,因對自由嚮往而創作出的《第三交響曲》,因失聰而創作出的《第九交響曲》。在他的音樂作品裡,飽含著他對人生的感受和對命運不屈的抗爭。他一生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話是“扼住命運的咽喉”,這句話顯示了他頑強的性格和堅定意志,向世人證明他做到了這一點。貝多芬坎坷一生,是內心不斷同命運抗爭、同疾病抗爭、同惡劣環境抗爭的過程他的音樂,實質上就是這一歷程的寫照,正是不斷同命運抗爭的記錄。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貝多芬能夠在這樣困苦的情況下,創作出如此輝煌的作品,正是因為其強大的自勵人格。自勵人格就是可以很快將壓力和痛苦轉化成為自我前進的動力,並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不斷奮鬥一,從而得到精神的滿足。具有自勵人格的人善於把自己的精神痛苦進行昇華,他們把挫折都看做成長的契機,在挫折中磨練自己的意志。

  這種自勵的精神正是大學生所欠缺的。現在中國的大學生多為90後,從小優越的生活條件,父母家人的溺愛,使他們很少遇到困難和挫折,這使得他們不具備而對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他們會表現出不敢而對、仿徨無助、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而在大學時期,引導他們養成自勵的人格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大學生具備了自勵的人格,在今後走向社會時,而對社會的競爭、壓力和困難,他們都可以坦然而對,並且可以把這些生活中的不如意變成自己的動力,不斷地在克服困難中得到成長

  3 結語

  現在大學生人格塑造的最終要求是以下三種期望: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質量,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個體與社會的協調,這是一種對高質量人生的追求。健康人格為大學生之後的人生髮展提供了一種切合實際的願望。但是,當代大學生還有很多的人格塑造問題。貝多芬艱難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是其自勵人格所決定的,自勵的人格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