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遠人村新解閱讀答案
“曖曖遠人村”,只是陶淵明對隱居後眼前景觀的如實反映,還是“大義”與情感的表現?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陶詩遠人村新解》閱讀材料
現代人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句中的“遠人村”的詮釋大略分成了“遠方的村落”和“遠離人世俗情的村莊”兩種。其本意究竟指什麼,這還得結合陶淵明所處的具體環境來看。
有人不同意把“遠人村”譯為“遠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絕不能斷為“曖曖——遠——人村”,若這樣,勢必將斷後句為“依依——墟——裡煙”。“墟——裡煙”明顯不通,所以前句當讀為“遠人——村”。於是就出現釋“遠人村”為“遠離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說法。此說法頗有“六經注我”的嫌疑。
“遠人”一詞,古即有之,《論語·季氏》中即有:“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孔子所云“遠人”是統稱,泛指生活在距離某國、家較遠地方的人,主要強調地理距離的“遠”。“夷狄”雖然也在遠地,卻並不稱“遠人”,因為在當時,“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遠”是地域差別,並不涉及所謂“華夷之辨”,與文化差異無關。迄至秦漢,周邊少數民族不斷被吸納進入漢族社會,“遠人”從地域距離的“遠人”,衍變到“文化距離”的“遠人”,向春秋時“夷狄”的意義靠攏。這時的“遠人”和“夷狄”,都可指稱“華夏”之外的異族,只是前者可能服從了“華夏”教化,得到“華夏”認可,較“夷狄”而言,“遠人”在風俗習慣上更接近“華夏”而已。自秦漢以後,“遠人”開始強調文化距離,詞義轉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
三國兩晉之時,“遠人”一詞,著重強調族群的差別。“遠人”的涵義,在兩晉向“夷狄”靠得更近,“遠人”逐漸變成異族的代稱。春秋時代的“夷狄”,後來融入了華夏體系,如吳、楚等。秦漢時崛起的匈奴,則成了這一時代的“夷狄”,後慢慢被融入漢族社會。及至三國兩晉,此時的烏桓、西羌等,則被視為“夷狄”。而在秦漢時被稱為“夷狄”的西南夷、南蠻等,這時早在“中夏”文化覆蓋之下,他們能被朝廷徵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職,不再被視為“夷狄”,而被稱為“遠人”。東晉時“遠人”的涵義即是如此。
再回到本文的主題陶淵明的詩上。園田居位於廬江郡,而廬江郡正是南蠻異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淵明的故鄉。陶淵明歸隱故鄉,家宅僻處南野,與當地的異族混居在一起,所謂“遠人村”,當是他從自家庭院眺望到的異族村落。
“遠人村”是異族人群居的村落,還有一條旁證,即“村”字本身。“村”這種聚落形態,出現得較晚,大概源於東漢。到西晉末年,為躲避戰禍,中原南遷的各豪族大家,亦採取“村”形式,廣收田客、部曲,“村”的分佈更加普遍。陶淵明所見的“遠人村”,大概還只是異族人的聚落。
“曖曖遠人村”,正是陶淵明眼前景觀的如實反映,並沒有什麼“遠離人世俗情”的“大義”,若有,至多隻是描繪出他歸隱後在野外與“異族”雜居的事實。
***節選自李飛《陶詩“遠人村”新解》,有改動***
《陶詩遠人村新解》閱讀題目
1.下列選項中關於“遠人”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遠人”在《論語》中泛指生活在距離某國、家較遠地方的人,與文化差異無關。
B.到了秦漢時期,“遠人”向春秋時期“夷狄”的意義靠攏,體現出了文化差異。
C.秦漢以後,“遠人”詞義的外延擴大,將“夷狄”也包含在其中。
D.兩晉時期,“遠人”一詞逐漸變成了異族的代稱,著重強調族群的差別。
2.下列不屬於作者不贊同將“遠人村”解釋為“遠離人世俗情的村子”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從對仗的角度講,不能將前句斷為“曖曖——遠——人村”,如果這樣,後句必將斷為“依依——墟——裡煙”,而“墟——裡煙”明顯不通,所以前句當讀為“遠人——村”。
B.東晉時期,在秦漢時被稱為“夷狄”的西南夷、南蠻等能被朝廷徵辟做官,已不再被視為“夷狄”,而被稱為“遠人”。
C.陶淵明的故鄉就是南蠻異族聚居之地,他歸隱後,與當地的異族混居在一起,所以“遠人村”應當是他從自家庭院眺望到的異族村落。
D.到西晉末年,為躲避戰禍,中原各豪族大家南遷,由於他們亦採取“村”形式,廣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佈更加普遍。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春秋時的“遠人”並不包括“夷狄”,因為在當時,“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B.秦漢時,“華夏”之外的異族可以被稱為“遠人”或“夷狄”,如果服從了“華夏”教化,得到了“華夏”的認可,就可能被稱為“遠人”。
C.“夷狄”一詞隨著時代的變化有著不同的特指範圍,在春秋時代指吳、楚等,在秦漢時指匈奴等,在三國兩晉時指烏桓、西羌等。
D.作者認為“曖曖遠人村”只是陶淵明對隱居後眼前景觀的如實反映,並沒有“大義”與情感的表現。
《陶詩遠人村新解》閱讀答案
1.C
2.A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