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知性與感性閱讀答案

  知性在散文裡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知性的散文,即使是議論文或雜文,只要邏輯的張力飽滿,聲調和比喻的恰到好處,就可成為“散文極品”。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散文的知性與感性》閱讀材料

  ①文學作品給讀者的印象,若以客觀與主觀為兩極,理念與情感為對立,則每有知性與感性之分。

  ②所謂知性,應該包括知識與見解。知識是靜態的,被動的,見解卻高一層。見解動於內,是思考,形於外,是議論。議論要有層次,有波瀾,有文采,才能縱橫生風。不過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於論文的知性,畢竟不宜長篇大論,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的刻意炫誇。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裡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

  ③至於感性,則是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驗,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於“臨場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生動,則抒情之功已經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過這件事並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為寫景若要出色,得有點詩人的本領,敘事若要生動,得有點小說家的才能,而進一步若要抒情,則更須詩人之筆。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還得善於捕捉意象,安排聲調。

  ④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論是議論文或雜文,只要能做到聲調鏗鏘,形象生動,加上文字整潔,條理分明,則儘管所言無關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夠感人,甚至成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為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⑤短短九十個字,迴旋的空間雖然有限,卻一波三折,層層逼進,而氣勢流暢,議論縱橫,更善用五個“士”和三個“雞鳴狗盜”形成對照,再以雞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強,所以雖然是知性的史論,卻富於動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滿足上,這篇知性的隨筆竟然不下於杜牧或王安石自己詠史的翻案詩篇,足見一篇文章,只要邏輯的張力飽滿,再佐以恰到好處的聲調和比喻,仍然可以成為散文極品,不讓美文的名作“專美”。

  ⑥因此感性一詞應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也就是說,感性之美不一定限於寫景、敘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於議論文的字裡行間。

  《散文的知性與感性》閱讀題目

  1.聯絡全文,選出下列選項中,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知性,應該包括靜態的、被動的知識與見解。所謂見解,分為兩個層次:見解動於內的,是議論;見解形於外的,是思考。

  B.散文的知性不是博學的刻意炫誇,而是智慧的自然洋溢;在散文裡,感性知識與理性見解的有機交融,就能成其為“理趣”。

  C.散文的感性是指議論抒情時善於捕捉意象、安排聲調,令讀者如臨其景、因景生情,如歷其事、隨事起感,使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

  D.感性應該有以下兩種解釋: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是狹義的感性:知性的文章因為美妙的結構、聲調、意象等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是廣義的感性。

  2.下列選項中,對符合“散文極品”條件的解說,最正確的一項是

  A.議論文或雜文儘管所言無關柔情美景或慷慨悲歌,但只要能做到聲調鏗鏘,形象生動,能夠感人,就可以成為“散文極品”。

  B.知性散文,包含議論文和雜文等,要成為“散文極品”,就必須做到聲調鏗鏘,形象生動,文字整潔,條理分明,有其感性。

  C.知性散文,儘管所言無關柔情美景或慷慨悲歌,要成為“散文極品”,就應富於動人的感性和鏗鏘的聲調。

  D.知性的散文,即使是議論文或雜文,只要邏輯的張力飽滿,聲調和比喻的恰到好處,就可成為“散文極品”。

  《散文的知性與感性》閱讀答案

  1. D

  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