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小戲班閱讀答案

  “深山裡的小戲班”體現了一種精神,一種靈魂,如果失去了這種精神,大山就會失去“靈氣”。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深山裡的小戲班》閱讀材料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經常去看戲的人,但每次聽到鑼鼓的聲響,我還是要停一下腳步。不為戲曲的內容,只為心中那一個一直無法抹去的小戲班,那一群生活在戲班裡和戲班外的人們。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溝——一個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處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窮。84戶,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時小村剛剛通了電,離鄉政府40裡的路,還是一條羊腸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個人行走,對面來人是要先靠邊躲一躲的。因此,小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一輩子就沒有去過縣城,甚至是鄉政府。經濟落後,文化更是貧乏。“寺院溝缺糧油,既苦又悶鳥難留”是小村的真實寫照。

  大山太沉悶了,沉悶太久了便需要一點聲音,一點大山自己的聲音。於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溝有了自己的小戲班,有了自己的鑼鼓聲和歡笑聲。

  小戲班的成立是因了一個在外地劇團跑了幾年龍套的年輕人。他,叫段軍章。在回村的日子裡,受不得小村的寂寞,於是和十幾名同樣不甘寂寞的青年湊到一起,商量著要辦戲班。而這也得到了村幹部和村民們的大力支援,這些尚未解決溫飽的人們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換錢為他們購買了行頭、請來了師傅……

  小戲班辦起來了,寂靜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機,遇上豐收節日,碰上紅白喜事,就連誰家來了親戚,山民們都要打起鑼鼓,穿好行頭,唱上一出,樂呵樂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頃地的,一個與寺院溝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尋訪一位赤腳醫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圓幾十公里的大山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他沒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過父親的藥箱,當起了赤腳醫生。

  那天,我並沒有見到小白。早上8點從縣城出發,因了老鄉的一句口誤,一直到晚上9點,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無邊的大山裡。路上,在一個只有10幾戶名叫東臺溝的小村裡,我見到了一位代課老師。老師教著1—5年級6名學生,因為小村建在兩道幾乎直立的山崖間的谷底,整個小村一天最多時只能見到一個小時的陽光,而老師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學。也正是老師告訴我去一頃地的路,告訴我小白剛剛來過這裡,給人送藥。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來時,聽到了寺院溝村因慶祝通電而唱響的古韻新聲。

  戲班沒有著名演員,也沒有高階音響,他們只用自己的方式演著自己的戲。據說,最初他們只是在本村演出。後來,每當散戲後,看著山路上三鄉五里、十里幾十裡來看戲的鄉親,深一腳淺一腳走向夜色,演員們心裡便會升起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他們說:大山需要聲音,這聲音應該響在大山的每一個角落。從那以後,農閒時他們便開始奔波於方圓百里的山野農家,義務為熟悉或不熟悉的鄉親送戲。他們,成了大山裡傳播聲音與歡樂的使者!

  我在寺院溝住了5天。房東名叫劉琢,58歲,是名黨員。老劉每天都要去山裡,走得很早,回來很晚。他是鄉里特聘的護林員和當時的農林特產稅的稅徵員,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稅,每年,他的工資是60元。那幾天的夜晚,老劉向我講述了許多小村和小戲班的故事,只是從不說他自己。他說那老師是個好老師,把所有的陽光給了孩子們;他說小白是個好孩子,為了臨縣一個不認識的病人,大年三十夜裡冒雪走40裡的山路;他說小戲班的演員們大冬天點篝火、住帳篷、吃冰水;他說張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龍套拉大弦;他說戲班的人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戲演下去,讓寂寞的鄉親有個笑臉,讓窮困的人們有個希望;他說他對不起我,因為一直只能讓我吃土豆小米飯就鹹菜,只能睡土炕還要和他蓋一個被子……

  十年過去了,大山在變化,大山裡的人們也在變化,儘管村裡通了路,有了電,人們有了電視機、錄音機,然而鄉音系魂,故土芬芳。聽說農閒時小戲班義務為百里鄉親送戲的傳統依然沒變,鄉親們對小戲班的迷戀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離開寺院溝時,老戲迷陳玉山說的那句話:“在這巨集厚的大山裡,不能沒有咱自己的響動,有了這響動才有大山的靈氣。”

  ***選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刪改***

  《深山裡的小戲班》閱讀題目

  小題1:為什麼“小戲班”會在“我”心中“一直無法抹去”?請作簡要分析。***5分***

  小題2:作品標題為“深山裡的小戲班”,為什麼還寫了赤腳醫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課老師以及房東劉琢等人?***4分***

  小題3:“小戲班”是大山貧困閉塞環境的產物。隨著大山環境的不斷改善,“小戲班”是否還有必要保留?請結合文字,談談你的看法。***6分***

  《深山裡的小戲班》閱讀答案

  小題1:①小戲班裡的人,雖然生活在貧困、閉塞的大山裡,②但他們並不因此而抱怨而消沉,③相反,他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改變生活;④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精神追求,⑤而且他們還成為大山裡傳播歡樂的使者。

  小題2:①在精神層面上,這些人與小戲班裡的人都有共同點,他們在艱苦環境中都能積極面對;②在寫作意圖上,作品要反映和謳歌的,不僅僅是一個小戲班,而且是大山裡的人,要反映一種“大山人的精神”,一種“大山的靈氣”。

  小題3:

  一:無論大山的環境如何改善,①但鄉音系魂,故土芬芳,“小戲班”這種散發故土芬芳的文化形式,②仍然會為大山人所喜聞樂見,因此它仍有必要保留。

  二:隨著大山環境的不斷改善,①“小戲班”這種產生於貧困閉塞環境的文化形式,②也可能會被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因此它沒有刻意保留的必要。

  三:①“小戲班”體現了一種精神,一種靈魂,②如果失去了這種精神,大山就會失去“靈氣”,大山人就會失去靈魂,③因此,無論大山的環境發生怎樣的改變,“小戲班”傳統都有保留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