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衝刺複習建議

  高考語文命題雖然總體上平穩,但區域性還是做了些微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明晰考點變化

  1理解詞語、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過去“識記與理解”層級只有“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句子的含義,是和其作用一道,放在“分析與綜合”層級,“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這樣調整,一方面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含義”是理解層面,“作用”才上升到分析、綜合層面,再說,詞語和句子有含義,段落只有段落大意,講“含義”不合適,另一方面考查的側重點更加清晰了。詞語有詞典意義,有在文中具體語言環境下的轉換意和深層意,句子也有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即能指與所指。

  2理解語法、修辭現象在表達文章內容上的作用

  過去是這樣表述的:“運用現代漢語語法及修辭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如果是“運用”的話,就是先掌握語法、修辭知識,再以此為工具,來理解文章內容,我們知道,知識從來不是靜態的,一個作家,也不是先掌握了語法修辭知識再去寫作,而是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語法、修辭現象,作為閱讀者的責任是透過這些語法、修辭現象來理解它們在表達文章內容上的作用。

  這就引導考生關注文字語言形式本身,而形式不可能獨立存在,而是和內容緊密聯絡的。這就將靜態的語言知識化作了動態的語言實踐。

  當然前提還是掌握一定的語法和修辭知識,這恰恰是某些同學的短板,如有關複句的知識、消極修辭***常式句和變式句、長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書面語和口頭語***的知識,在考試中往往暴露一些同學在這些方面知識的盲點。

  3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過去的表述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意義”和“用法”僅僅是形式上顛倒一下順序嗎?非也。虛詞之所以是虛詞,它不同於實詞的就是它的表意功能不強,有很多虛詞是隻有用法沒有意義的,但虛詞不虛,其用途大矣,試想,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將那21個“也”字去掉,味道會怎麼樣?

  因此,虛詞主要考用法,兼顧意義,這樣一顛倒,考查的重點更突出了。

  4分別列出“分析作者情感和寫作意圖”和“概括文章內容和主旨”

  過去是混在一道的,“概括文章內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寫作意圖。

  ”這樣分別列出有什麼用意呢?

  “分析作者情感和寫作意圖”是針對文學作品的,像現代文一,重在考查考生的科學素養,作者的筆調是純客觀、純理性的,就不便去考查作者的情感;

  而概括文章內容和主旨是無論什麼文體都需要的。

  這裡要強調的是“概括文章內容”不一定是全文的內容,全文內容直接和主旨有關,“概括文章內容”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是區域性的,我們所講的“整體把握”不一定是全篇,將區域性作為一個全息系統去把握,也是整體把握,其中包括對段落大意的概括。

  正因為如此,“概括段落大意”這一項就不必專門列出了。

  5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象和探究

  這一考點經歷過幾個階段的變化:“根據文章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象和探究。”這意味著推斷題、想象題、探究題全有了正式的名分,不像以上“猶抱琵琶半遮面”。但不管是推斷、想象、探究都離不開對原文內容的把握,而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6評價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這一考點也經過幾個階段:“思想評價和藝術評價”——“評價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評價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思想評價和藝術評價太寬泛,尤其是藝術評價,因為學術性太強,多數考生還不具備藝術評判的眼光,故這一點很難在考試中落實,改為“評價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雖然好些,但還是有些寬,現在改為“評價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就顯得比較具體,讓考生不至於高不可攀。

  內容主要是指思想內容,要評價它正確不正確、合理不合理,為什麼正確、為什麼合理,有沒有侷限性?它的侷限性在哪裡?評價要力求客觀、公正;表現形式主要是作品為了表現思想內容而採用的形式,評價時要注意這些形式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好,好在哪裡,和內容的契合度怎麼樣,等等。

  7作文力求有新意,淡化文采

  多年前《考試手冊》是提到力求有新意、有文采的,後來把“有文采”這一條去掉了,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文采需要不需要?當然需要。

  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如果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很遠,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孔子又說:“辭,達而已矣。”

  文辭,只要能做到達意就行了。可一些同學的作文語言,總是力求華麗,華而不實的文風甚囂塵上,自2009年以來的反“華而不實”,雖取得一定成效,但2015年又捲土重來,在近期的模擬考閱卷中,我仍然發現這種華而不實的文風。

  因此,淡化文采不等於不要文采,一些同學文筆優美,寫出又華又實的文章,仍然會受閱卷老師青睞的。

  話說回來,正如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所說,“求物之妙,如繫風捕景,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辭達而已”,別看“而已”,卻是最大的文采。同學們如果能使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當是文章之上乘者。

  ***二***

  研究重點題型

  明白了考點的變化,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研究重點題型。

  關注語法現象

  舉例:

  比如2015年上海高考語文第1題,如果要替換第⑥段中的“畢竟”一詞,根據上下文,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因為 B.況且 C.因此 D.也許

  試題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要關注語法現象,而不是僅僅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理解文章內容,“畢竟”是個副詞,強調文中所講練習只是一個把戲的原因,能替換它的只能是A“因為”,因為你可以將一張街道地圖折起來放進你的口袋,卻不可能把一個街道折起來放進口袋。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