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庭美德事蹟材料範文

  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形成了尊老愛幼的良好家庭美德傳統,而這種傳統就應該從小培養。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小學生家庭美德事蹟材料,希望能幫到你。

  小學生家庭美德事蹟篇1

  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尊老,顧名思義,就是尊敬老人。尊老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尊老作為一種責任和行為規範。社會也十分重視尊老,我國還把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

  鄭娜,女,1981年6月21日出生於一個軍人幹部家庭,從小在父親嚴謹、認真、傳統的教育下健康成長,現為蒙自市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她是一名細心孝順的女兒,也是一名體貼入微的兒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憂解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老人的細心家長,隊老人真心呵護,備至關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作為一名兒媳,她無時無刻不在記掛著公公婆婆。儘管忙碌在醫療工作中也要抽出時間陪老人,每週組織家中4為老人活動一次,陪老人聊天解悶。

  公公是一位高血壓病10年的患者,她教會公公自己每天測量並記錄血壓,每週檢查一次公公的血壓記錄,與公公交談了解血壓變化及用藥情況,提供專業的服藥指導、飲食調護,找尋中醫專家良方,中西醫用藥穩定血壓,嚴防併發症。定期陪公公到醫院進行專科檢查。2012年12月婆婆在出差時發生交通事故當即被送往省醫院,診斷為“十二胸椎壓縮性骨折”,在得知訊息後立即前往照顧,在醫院看護婆婆,婆婆受傷後需要絕對臥床休息,故從大小便等基礎生活護理開始到醫療過程中陪護婆婆,婆婆因為擔心自己的病情情緒低落不願配合治療,她隨公公帶上CT片和報告把省裡的大醫院跑了個遍,在聽取了各專家的治療方案後積極和婆婆聊天、溝通,以解除心理憂患,紓解心情,慢慢的婆婆解開了心結,重新恢復了玩日的歡愉,同一病房的病友都以為她不是兒媳是女兒。婆婆出院回家後醫生要求要臥床休息一個月,她每天早晨早起

  換著花樣給婆婆做可口的早餐,和公公討論婆婆的飲食調護,每天下班抽時間陪婆婆看電視、聊天。就是這樣,她從點滴關愛著老人,從瑣碎中牽記著老人,用言行感染著老人。用善良的心、熾熱的思想、無私的行為、堅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生活摯友和堅實後盾,從平凡中體現了真誠,從細節中傾注了關愛,寫下了一篇篇尊老詩篇,湊響了令人敬佩的敬老樂章。

  小學生家庭美德事蹟篇2

  李玫潔,女,1999.12出生,是淮濱縣實驗學校六年級二班學生。老師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薰陶,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種子,使她一天天茁壯成長成一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在家裡,她是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她是位勤奮學習,心繫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少先隊員;在社會,她是位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在家裡,她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在每天的日程計劃裡,她都會列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常年有病的奶奶行動不便,她會幫著倒水端飯還和奶奶聊天。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她和媽媽週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她家庭裡充滿歡笑、和諧。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裡,她是一個快樂的暢遊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穫;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對於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都會有她主動承擔任務,同學之間的友誼她會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在同學心目中她是知心夥伴和學習榜樣。李玫潔同學,興趣廣泛,全面發展。在課餘時間參加了舞蹈、鋼琴、古箏、書法、繪畫特長班,並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在全校“爭當小書法家”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多次在全縣演講、歌唱、繪畫比賽中獲獎,還是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小記者呢!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既陶冶了情操,又讓她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自信,與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茁壯成長。

  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鍊自己的毅力,增長自己的才幹。如:宣傳“六城聯創”活動中推廣文明用語;參加“送文化下鄉”活動中,為敬老院的老人和農村學校的孩子獻愛心、送文藝節目;發動同學們一起到全校各班級為母校徵集校歌;帶領特長班的小朋友參加全縣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愛心和誠心在行動中傳達到生活每個角落。其中最有意義,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後,她積極呼籲為災區孩子獻愛心,不僅自己主動把平時攢的零花錢全部匯到災區,還帶領全班同學發起倡議,爭取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積極為災區孩子損款捐物。並通過勤工儉學與災區的小朋友共渡難關,她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進取和奮發為墨,書寫充滿希望的畫;她正用愛心、恆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小學生家庭美德事蹟篇3

  保定師範附屬學校 肖玉榮

  我是保師附校的一名語文教師,也是一名>班主任。我愛人是學校的一名科學教師。我兒子在保師附校上四年級。我們組成了一個>幸福、和諧的小家庭。

  我和我的愛人相敬如賓,共同引導教育孩子,讓他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好孩子。

  我的愛人很細心,他總是喜歡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工作上的事情,他做的井井有條,家裡的事情也盡力做到最好。他是個實幹家,不會說一些甜言蜜語,總是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幹。

  他在動手操作方面比較擅長,家裡的很多電器都是他鼓搗。遇到問題喜歡自己琢磨,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絕不麻煩別人。

  在他影響下,我的兒子也喜歡動手操作,自制小飛機,自制小航模。自己畫畫,然後剪貼;自己設計車模。

  我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喜歡朗誦,也喜歡講道理。遇到事情喜歡分析,能說的頭頭是道,讓人心服口服。我也是一個喜歡做家務的人,我願意讓自己家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只要有時間我就和家人一起把家裡收拾得利利索索。為了讓老公和孩子每天早上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給他們準備早餐。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享受用餐的過程。

  每天早上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學校,放學後一起回家。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我們家非常民主,遇到事情總是能心平氣和的一起商量,包括孩子也一樣。我們並不因為他是小孩子就命令或要求他必須怎樣,而是把他當成我們的朋友,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大家共同找到一個更合理的做法。

  孩子在我們的影響下,有事情也總是詢問我們,徵求我們的意見。

  我們都非常牽掛在老家居住的老人。每到節假日,我們就回老家看望雙方的父母。買一些老人愛吃的東西,陪老人嘮嘮家常,幫助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臨走的時候給老人放下點零花錢,囑咐老人家想開點,不要著急上火。

  我們每週都打電話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瞭解他們的需求。我的公公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尤其到了冬天容易犯病。再加上老家沒有暖氣,日子就更不好過了。為了讓老人不再因為寒冷而犯病,為了讓他們的晚年過得更加舒心,我們就把老人接到了保定。

  每天中午、下午放學,準時回家給老人準備可口的飯菜。只要老人想吃的,我們儘量滿足。老人在這裡住不習慣,想回老家居住。我們就想方設法讓老人開心,知道老人愛聽戲曲,我的愛人專門從網上購買了收錄機,下載了很多戲曲。晚上吃完飯後陪老人聊聊天,陪他們看看電視,或者和他們一起聽聽戲。一到週六日,我們還會帶他們到樓下的小區散散步,晒晒太陽;有時還開車帶他們到市裡逛逛超市。

  孩子更是老人的開心果,寫完作業之後和爺爺奶奶玩槍戰;給爺爺奶奶演奏電子琴,逗得老人笑聲不斷。公公在我們這裡居住得很開心,不但身體漸漸好轉,臉色也越來越好。

  在照顧老人的問題上,我們的觀點總是不謀而合。雖然我們每個月都要還房貸,經濟壓力很大,但是並沒有因為老人的到來而發生爭吵或拌嘴。我們總是這樣想:老人在身邊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雖然他們不能幫我們什麼忙,但是能夠照顧老人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人都有老的時候,都會感到>孤獨和寂寞。我們做子女的就是讓老人感覺到養兒女是幸福的。

  我們的行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著兒子,有一天他對我說:“媽媽,等你們老了,也和我們住在一起,這樣我就能天天看見你,你也能看見我。照顧起來又方便。”

  我幸福,因為我有一個關心我、體貼我的老公,還有一個乖巧懂事的兒子。我幸福,因為我有養育我的父母,還要善待我的公婆。

  我要一如既往的做好妻子、母親、孩子這幾個不同的角色。讓我們的小家繼續朝著幸福、和諧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