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課文反思
《觀潮》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將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篇2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並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願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後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篇3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多媒體教學課件,特別是截取了一段錢塘江大潮的錄象,讓學生生動直觀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有聲有色,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加深了印象,促進了記憶。我還多次使用了電腦螢幕,出示了學生喜歡的句子指導朗讀,出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進行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在製作教學課件的過程中,也逼著自己向教電腦的老師學習了一些製作課件的方法,覺得頗有收穫。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第一課時教學
學生學習一篇新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節課,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第一節課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在第二課時。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是錯過了學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在這節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第一課時,並且直奔主要內容的教學,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於以上這些成功的經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繼續堅持,並且還要努力創新。
在這一節課中也還存在著不足,留下了一些遺憾:
由於剛接四年級⑷班,學生上課與老師配合還不是那麼密切,發言還不夠大膽積極,老師的熱情也沒有試教時那麼高,教師範讀也不夠到位,因此教學效果比試教時稍差。從這裡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時時刻刻保持教學的熱情,不僅要用大量的時間來準備課,更要下工夫備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積極引導,不能讓學生的情緒影響自己。從這一節課中,我還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優秀的教師還必須時刻加強基本功訓練,平時多練習,上課時遇到突然的變化,也不會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