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未改鬢毛衰正確的讀音是哪個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音未改鬢毛衰正確的讀音以供大家學習。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篇《回鄉偶書》***其一***已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第一冊,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誦,但對“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讀音往往拿不準,或有不同的看法。這裡談點個人的意見。

  “衰”字在現代普通話裡有三種讀音:

  1.讀suō,同“蓑”。《說文·衣部》:“衰,草雨衣”。經傳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編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櫚毛製作,俗稱“蓑衣”。“衰”字這一音義,現代口語裡已不用了,完全為“蓑”字所替代。

  2.讀cuī。常用的意義有二:一是指舊時的一種用粗麻布製成的喪服,後來又寫作“縗”。《廣韻·灰韻》:“縗,長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於“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級遞減的意思,如《左傳·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鄉置側室,丈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引申為減退。《廣韻·支韻》:“衰,小也,減也,殺也。”這些用法多見於古典詩文,現在也很少用了。

  3.讀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廣韻·脂韻》:“衰,微也。”這也是現代常用的音義。

  那麼,“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讀音又是什麼?讀shuāi,還是讀cuī?此處“衰”字的意義很明白,是指鬢毛減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從整首絕句的韻腳來看,與“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問客從何處來”的“來”。此三字在“詩韻”即“平水韻”中屬同一灰韻,它們的韻腹***主母音***和韻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韻頭***介音***開合有別。宋元以後,由於語音發生演變,北京話和其他許多北方話原灰韻的開口***即《廣韻》的哈韻***字,如“該、開、、孩、皚、哀、胎、臺、來、哉、猜、才、鰓”等,其韻母變讀為-ai;而合口***即《廣韻》的灰韻***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頹、雷、杯、裴、胚、梅”等,其韻母則變讀-ui或-ei。

  因此,無論從字的意義或全詩的用韻來看,這句詩中的“衰”字自然當讀為cuī。不僅我們在課堂上這樣講讀,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學語文課本初中第一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的《唐詩選》***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頁***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頁***也都注讀cuī。

  有人說,“衰”念cuī,雖與“回”字同韻,但與“來”字韻腹不同,不能相押。這是現代讀音的不同,如上所說,是語音演變的結果。而在賀知章所處的唐代無疑是同韻相押的。這種古代詩韻本來很諧和,由於歷史發展,變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三:“旁舍連高竹,疏籬帶晚花。碾渦深沒馬,藤蔓曲藏蛇。詞賦工無益,山林跡未賒。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家。”韻腳“花、家”和“蛇、賒”,在唐韻裡本同屬麻韻,今普通話和一些方言裡也分化為不同的韻母了。

  有人說,把“鬢毛衰”的“衰”讀作shuāi或讀同“揣”***chuāi***,這首絕句就押韻了。這種主張顯然有問題,既不符合字義,也背離古韻及其演變規律。因為古詩韻“平水韻”的灰韻合口字,今普通話沒有讀-uai韻母的,況且灰韻屬蟹攝一等韻,無知、照系聲母,因而不可能有演變為捲舌聲母的字。只有止攝脂韻合口字,今有讀-uai韻母的,如“揣、衰***~老***、帥、率***~領***”等。而這首詩押的是灰韻,而不是脂韻,而且還有“回”字,普通話也不念huái。

  有人說,用方言念這首詩的韻腳“回、衰、來”就押韻了,因為方言裡儲存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遙話。但我國方言複雜,發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頗不一致。讀起古詩來究竟該按哪種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遙家鄉話,讀賀知章這首《回鄉偶書》,是和諧了。但讀杜甫的《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見得押韻了,因為平遙方言裡“花、家”和“賒、蛇”韻腹也不一致,屬於不同的韻***參看侯精一、溫端政主編《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區的人讀來又相諧了。又如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韻腳“原”和“昏”在平水韻中屬元韻,自然相押,而現代南北許多方言***包括普通話和平遙話***,二字韻母都不同了。主張用方言讀古詩的先生又如何改讀才相押呢?

  所以,我們贊同國家教委的決定: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在各級各類學校裡提倡學習普通話。特別是語文教學,無論念課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誦古代詩歌都應該用普通話。凡遇有韻而讀來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訴學生:這是古今音的不同。詩歌韻文的時代越古,現在讀來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為奇。由此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

  至於個人喜歡用自己的方言讀古詩,閉門高聲吟誦,那是個人的愛好和自由,旁人聽不懂無關緊要;猶如我們國家推行簡化字,你個人習書法,喜歡寫寫繁體,也悉聽尊便,但不能強求別人跟你去學平遙家鄉話。

  原文閱讀推薦: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