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黃河知識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我們的母親河。八年級地理關於黃河的知識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八年級地理黃河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1、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

  2、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

  3、它流經9個省、區,彙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

  4、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

  5、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裡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6、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繫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二***

  1、上游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

  2、上游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

  3、上游河道受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4、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

  5、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6、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

  7、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三***

  1、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2、《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3、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

  4、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