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優秀生學習計劃

  在高三這個階段,複習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萬丈高樓增地起”,只有這時候循序漸進、查缺被漏、鞏固基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把高三的複習計劃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學習方法。

  第一階段,是整個高三第一學期時間。這個階段時間大約五個月,約佔整個高三複習的一半時間左右。這高三文科複習四忌

  一忌拋開考綱,盲目複習。高考各科都有《考試說明》,學生首先應該依據《考試說明》,明確高考的考查範圍和重點內容,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二忌急於求成,忽視小題。有些學生認為文科需要背誦的知識點太多,而在高考中基礎知識題的分值不高,所以索性就放棄了。他們不知道解決好基礎知識,正是提高文科成績的關鍵所在。

  三忌支離破碎,缺乏系統。有些學生認為與理科相比,文科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可以隨意撿章節進行復習。其實文科複習應兼顧知識、能力、方法三個層次。

  四忌浮光掠影,只重皮毛。有些學生只重視知識的背誦,缺乏專題性反思,不知道自己的漲分點在哪裡。

  個階段可以稱為基礎複習階段。學校裡每一個科目都在逐冊逐章節地進行復習,我們自己也應該和學校的教師步伐一致,進行各科的細緻複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五個月,把每一科在高考範圍內的每個知識點都逐章逐節、逐篇逐段,甚至農字逐句地複習到,應做到毫無遺漏。這個階段,複習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萬丈高樓增地起”,只有這時候循序漸進、查缺被漏、鞏固基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只有這時候把邊邊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複習到,才能在今後更多的時間去攻克一些綜合性、高難度的題目。

  這個階段,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這就是高三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這次考試十分重要,它既可以檢驗自己一學期來的複習效果,又可以查詢自己急待解決的問題漏洞,還可以向你提出新的挑戰。因此,我們把它戲稱為一次“小高考”。這次考試還有一層特殊的涵義:它是高校招生中保送、推薦、評選市級三好學生的重要依據。我這裡,特別提醒學習較好的高三同學,要格外重視這次考試。

  第二階段從寒假至第一次模擬考試前,時間大約四個月。這個階段是複習工作中的最寶貴的時期,堪稱複習的“黃金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時期複習任務最重,也最應該達到高效率的複習。也可以將這個階段稱為全面複習階段。 我們的任務是把前一個階段中較為零亂、繁雜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條巨集觀的線索,提綱挈領,全面複習。這個階段的複習,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擬考試。第一次模擬教育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學習檢驗和閱兵,是你選報志願的重要依據。一模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一模受挫,也不要恢心喪氣,妄自菲薄。應該為一模恰當定位,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

  第三階段從一模結束至高考前,時間大約兩個月。這是高考前最後的一段複習時間,也可以稱為綜合複習階段。隨著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學可能心理壓力會越來越重。因此,這個時期應當以卸包袱為一個重要任務。要善於調節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節奏,放鬆一下繃得緊緊的神經。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此時,第天不必複習得太晚,要趕快調整高三一年緊張複習中形成的不當的生物鐘,以保證充沛的精力。另外,這個時期不必再做過多的過量的習題,更不應死摳難題和偏題,應該做少而精的練習。比如,花些工夫研究研究歷年高考的題目,因為這些題目既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精品,又是高考命題人意志的直接體現,可謂字字珠璣。在複習中,我們中做題應先易後難,選擇題拿不準也不要放棄,選一個最可能的空填上等等。

  篇二

  一、記住:時間並不重要

  說到學習時間緊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怎麼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閒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彷佛就是管理時間的終極目標。

  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同學,常常也伴隨著覺得時間不夠的苦惱。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來,必須給自己“補課”——多補習以前的基礎或者多找點別的教輔材料來做一下。但是,老師上課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要佈置好多好多的作業,每天連作業都做不完,哪裡來的時間去自己學習?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人的生理極限了,不太可能再擠得出什麼時間出來了,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書做題的時候,有些個成績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學卻似乎很悠閒的樣子。如果時間利用都到了這步田地,自己還有再改進的餘地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想用一句話解釋:“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

  要明白效率和時間的關係,我們來算一筆時間賬:一個人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學生,除了上課一天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大概有10個小時。這個時間長度可以保證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夠的時間來休息。如果我們要拼命的擠時間,大概能多擠出來多少呢?假設你每天只睡六個小時——這已經很誇張了,偶爾一天只睡六個小時都覺得沒什麼,而如果連續很長一段時間的話,很多人都會受不了。然後三頓飯總共只用一個小時,用在走路上的時間***即使是從寢室到食堂到教室三點一線,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個小時,用了洗臉漱口上廁所以及其它雜務也要一個小時。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天用來學習的時間達到了16個小時。這樣,我們比別人的學習時間增加了60%。

  這是一個可喜的數字,實際上,每天多60%的話累加起來確實相當驚人。一個人如果真的能這樣堅持下來,取得進步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不過,這筆賬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看同樣的內容,有人看一遍就記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記住小一半,而有人一遍之後啥也記不住。一道普通的數學證明題,一個成績優秀的同學,他只需要花五分鐘的時間就做出來了,而一個成績比較差一點的同學,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被一道數學題難個半個小時其實很正常。我們這樣一算,學習好的同學一個小時可以解決12道這樣的題目,而差一點的同學一個小時只能解決6道這樣的題目。我們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時間,結果一算***10個小時×12***:***16個小時×6***=120:96=5:4。人家一天學習十個小時的效果反而比我們學習16個小時還要高出25%!換句話說,我們付出了比別人多60%的努力,卻換來比別人低25%的效果,這可真夠冤的。

  這筆賬算起來是比較嚇人的。儘管這個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結論本身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果考慮到一天學習16個小時,如此高強度的學習會讓人身心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那麼這種效率上的差距只會更大。這就是為什麼越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越覺得時間不夠用;而越是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越覺得時間多的用不完。我有時候到中學裡面講課,講完之後會讓老師們找一些各個成績段的同學來和我聊聊天,基本情況都是這樣:

  排名靠後的同學總是抱怨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除了做作業以外根本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認為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沒多少,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把家庭作業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找點題來做找點書來看,還可以小小的休閒娛樂一下。

  對於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改變現狀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局面。對於這種現象,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可以觀察到關於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有錢的人,因為可以獲得投資收入,更能夠把握掙錢的機會,所以會越來越有錢;而沒錢的人,所有的錢都用來吃穿住行了,沒有辦法積蓄,所以越來越窮。

  通過我們前面算的高三學習的時間賬,我們可以看到,在學習中,也存在著類似於“馬太效應”的現象。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鬆,時間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人,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學習,只能越來越痛苦。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單純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眼睛只看著時間,是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陷阱的。在管理時間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記住: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再怎麼擠也有限;但是時間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間很大。當我們在思考如果利用時間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麼樣去從哪裡摳多少時間出來,而是怎麼樣提高現有的時間利用效率。

  篇三

  高三開學進入高考複習第一個階段,即基礎複習階段。學校裡每一個科目都在逐冊逐章節地進行復習,我們自己也應該和學校的教師步伐一致,進行各科的細緻複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五個月,把每一科在高考範圍內的每個知識點都逐章逐節、逐篇逐段,甚至農字逐句地複習到,應做到毫無遺漏。這個階段,複習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萬丈高樓增地起”,只有這時候循序漸進、查缺被漏、鞏固基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只有這時候把邊邊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複習到,才能在今後更多的時間去攻克一些綜合性、高難度的題目。

  早上6點-8點:一日之計在於晨,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最清醒,體力亦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複習。

  早上8點-9點:據試驗結果顯示,此時人的耐力處於最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上午9點-11點:試驗表明這段時間短期記憶效果很好。對“搶記”和馬上要考核的東西進行“突擊”,可事半功倍。

  正午13點-14點:飯後人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調整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最好休息,也可聽輕音樂。但午休切莫過長。

  下午15點-16點:調整後精神又振,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記憶”的東西。

  傍晚17點-18點:試驗顯示這是完成複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間。這段時間適宜做複雜計算和費勁作業。

  晚飯後:應根據各人情況妥善安排。可分兩三段來學習,語、數、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難易交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