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歷史學習計劃制定的方法介紹

  高三是最為忙碌和緊張的一年,想要有效的學習和複習,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三的歷史學習計劃的制定,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的歷史學習計劃制定的方法

  1、重視世界史的複習

  ***1***國別史的複習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國的歷史。例如,法國政權的更替。

  ***2***國際關係史的複習法。如英法關係、英美關係、德法關係、美日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都屬於國際關係史,應加強複習。***3***中外史關係的複習法如中日關係、中英關係、中美關係、中俄關系、中法關係、中德關係。

  2、深化現有知識結構

  ***1***注意歷史事實之間的橫向聯絡。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著,新興的美國超過了英國,德國先後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從而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

  ***2***注意事物本身的縱向聯絡。

  如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侵略和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略這兩場鬥爭的共同點。再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3***注意知識的廣度。關於國共兩次合作,可以理解為第一次是黨內合作,第二次是黨外合作。關於中法戰爭,中國是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關於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矛盾;美國內戰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矛盾。國為民國元年為1912年,所以民國六年即1917年。總之,考生不僅知其一,而且能舉一反三。

  ***4***注意知識的深度。複習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將初步獲得的知識加以深化在更高層次上有新的認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具體年代,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這是1840年的內涵。

  3、思維能力的訓練

  進一步提高基本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複習時應把重點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們以“原因和結果”為例加以說明。

  高三的歷史複習的方法

  一、抓實基本環節,鞏固歷史知識基礎

  綜合考試中歷史學科對知識點的考查相對比較集中,如2002年全國文科綜合卷第23—27題,連續考查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與人類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關係,如果對這一塊知識不熟悉,就很容易連續失分,所以在第一輪複習中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基礎知識的學習、鞏固週期以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首先要完成預習。預習的原則是複習舊知、認識新知,即先“溫故”而後“知新”。預習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特別是對歷史階段性內容要注意梳理教材史實結構,歸類時代特徵,明確學習目標。預習中還要注意發現問題,要大膽提問,質疑教材,質疑教師,質疑權威。要學會學習的方法,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有常法,學無定法”,就是說學習要有一定的方法,但因人而異,不可能所有人都走同一條路。要敢於、善於提出看似天方夜譚般的問題,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也許正是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我們走向科學的殿堂。

  其次要處理好課堂聽與記的關係。課堂主要以聽為主,所謂“記而不聽則惘”;同時也要適當做好筆記,預習中所遇問題的講解、教材內容的延伸性分析、課堂上感覺比較模糊的內容都應該記下來作為課後複習、鞏固的依據,所謂“聽而不記則殆”。

  第三要在課後及時看書鞏固所學知識。由於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浩翰龐大,與其他學科有著天然而密切的聯絡,因而在看書時要注意學會用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後內容及重點、難點;用政治原理制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用數學思維形成歷史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最後用歷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這個過程不需要能完全記住知識點,只是要求一定要能對本節課的內容從歷史階段、歷史特徵上理解、運用;然後在第二天要讀一下,這個讀是要求記憶的,該記該背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上必須完成。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記憶。一週左右,要把這個內容回顧一下,可以很簡單的看一看就可以了,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在最容易遺忘的時候去點一下以啟用學習思維;一個月的時候再通過試卷、練習等多種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的迴歸教材。將該掌握的內容完善起來,才能克服平時感覺沒有多少東西可看,考時卻處處感覺生疏的現象,到考試時才不會心慌。所謂平時不考時“大忙”、小考時“小忙”,這樣,大考尤其是高考時才會不忙。

  二、明確階段性學習任務,逐步優化歷史思維

  高三第一階段的學習應以歷史學科內知識體系為主,兼顧學科間可以聯絡的相關內容,目的是夯實基礎。作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歷史學科,更注重考查在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基礎知識間相互關係的理解。因為歷史現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絡的,而且在相互聯絡中確定著某一歷史現象的特性。這種相互聯絡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絡,例如因果關係、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程序等;一種是橫向聯絡,例如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同類事物比較異同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絡,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

  2002年綜合卷第15—19題“對外貿易”組題中,既有橫向的相互作用,如唐朝在什麼地方、設定什麼機構、從外國引進怎樣的成果、說明什麼問題等;也有縱向的發展,如當代的改革開放以及引發的文化思考等。因此,第一輪複習時,可先以中國史結構為主,帶動世界史複習,按中國史的結構把世界史的發展階段打亂,插入中國史複習中,如中國近代史第一階段是19世紀的40—6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正發生著歷史性的鉅變。這一時期在世界史上則是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過渡階段,該過渡階段從世界史的線索中看是指從18世紀中晚期到19世紀中期這一歷史時期。所以在拆散這個結構時要適當注意把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徵與中國歷史的發展特點結合起來,體現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組成部分;然後在下一個階段性複習中再以世界史為主,以世界史的階段性特徵作為複習的基本結構,把中國史的階段結構打亂插入世界史進行簡要的回顧,體現世界史的發展包括中國史。這一階段實際上是在完成“熟飯工程”,把“飯”即基礎知識一定要煮熟。

  三、加強學科內知識體系的綜合

  綜合能力實際上是一種遷移能力,關鍵是如何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學科內綜合是基礎。不要過早地使用學科間綜合的訓練材料,因為這很容易誤導自己忽視學科內的知識積累,總的原則是高三第一階段複習守好歷史學科的大門,適當注意在複習中聯絡相關的政治、地理知識。在複習熱點、專題問題時,必須立足於學科知識。文科綜合中的歷史題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學生的思維面很寬,往往是在一個專題內容上集中考查。2002年綜合卷選擇題只考了我國對外經濟文化往來、戰爭對人類發展的影響、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等三個專題。因此,平時複習要把歷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處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便於理解、記憶,否則疲於應付大量的瑣碎的知識點的記憶,就談不上主動性的學習和思考。

  基礎知識可以按基本線索整理出來,形成階段性小專題,以階段性背景為切***複習,因為任何階段歷史的複習都是與時代背景、時代特徵分不開的。如對世界史上冊的複習,可以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將其分成:資本主義萌芽、工場手工業、工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四個時期。以工場手工業時期為例,那時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不充分,商業資本制約著工業資本,資本主義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能力還不夠強。因而,這一階段雖然進入了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但資本主義制度只能在少數國家建立,資產階級革命充滿曲折。這一時期的所有內容都符合這些特點,包括拿破崙的失敗也同樣表明在這一階段即使是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歐洲資本主義仍然不能徹底戰勝封建勢力。如果能做到一看到題目就知道在教材的哪一階段出現,需要用什麼歷史背景,階段特徵去分析,那麼就一定能克服所謂的“平時複習的都沒有考,考到的又沒有複習到”這一現象。有時綜合題立意較高,但切***卻較為容易,如2000年第37題,當時有些同學,由於不能看懂第一問地理題目,而放棄了後面的政治、歷史題。其實第2問歷史題明確指出根據1947年聯大決議在該地區成立了什麼國家,有了這樣的提示性問題,如果考生能夠跳過第1問,不要過多地想該題是綜合題,非要從開始做起,而是直接去看第2問,該題不僅能完成後面兩小問問題,還能反過來帶動第1問,至少不會有人把該圖看成是“科索沃”圖,所以考試時遇到綜合題,不要過多考慮該從哪兒下手的問題,而應本著“好下手則下手,該出手則出手”的原則由易到難的進行解題。

  四、適度進行基礎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適度進行訓練,也是必要的。

  訓練中首先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審題能力。無論是三科以單科知識為主幹的試題,還是三科綜合的試題,都是如此。對試題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準歷史階段背景、歷史發展特徵,回答問題的切***就把握不準,不能按照試題的要求作答,以區域性代替整體或零打碎敲,不能形成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通識理念。其次,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範表達。平時就要用規範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史論結合。第三,在完成一些練習時還要注意積累分析問題的一般方法。如資產階級性質的運動根本原因都可以從資本主義發展方面考慮;發生了歷史事件的目的都具有主觀性;實現了的目的就是歷史影響等。第四,在錯題訂正、過關時要結合教材抓住主幹歷史知識,突出重點,理清線索,對基礎知識進行重組,理清因果關係和背景及意義,提升理性認識,構建較完整的歷史知識網路。因此,訂正試題時不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確與否***、知其所以然***即該答案正確的原因是什麼***,還要知其所以不然***該題之所以錯的原因***,最後還要把每個選項對應到教材中相應的歷史階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選項內容重新組題,以達到做一道選擇題要得到多道題所能反映出來的資訊量。

  高三歷史複習的策略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徵

  單元複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複,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徵、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複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徵”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後,再從巨集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徵。

  二、鑽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於考查“為什麼”、“還有什麼”,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應深入鑽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三、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絡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