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高中政治哲學題及答案

  哲學概念是建構高中哲學教科書的關鍵。那麼高中哲學的知識你知多少?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高中政治哲學題

  中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總體來說,是禮治和法治的結合,是禮法並治。

  禮治即表現在國家治理中體現出的文化精神.中國自古就重視文化立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境界,“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之道,“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價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奮進態度等等,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以及全體中國人的人格言行影響深遠.中國社會治理的背後,總體來說都有著中國文化思想作為底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著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的羊崇.

  在禮治之下,中國歷史上也發展出了與其相應的法治,由法制體系規範社會治理的各方面.例如監察制度,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對官員的監察和考核進行詳細嚴格規定。

  中國歷史上治理較好的時期,都是那些文化較昌明開放的時代,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當文化精神比較衰退保守的時候,便出現社會治理和制度的相對頹皮。所以今天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法治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禮至法則國有常”,應大力加強禮治,注重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

  ***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當今社會治理為什麼要“加強禮治,注重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12分***

  ***2***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分析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原因。***10分***

  ***3***公眾信仰缺失是當代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禮法協調是構建文化秩序的要求。請你就如何加強“禮治”寫兩條建議***每條不能超過15字***。***4分***

  經典高中政治哲學題答案

  【解析】

  ***1***本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當今社會治理為什麼要“加強禮治,注重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屬於原因類的解答題。考生在分析說明時,首先可以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角度分析說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用意義;其次考生可以從文化與經濟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說明其意義;再次考生可以從傳統文化的作用即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進行分析說明;再次考生可以從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角度進行分析說明其影響即可。

  ***2***本題考生要求結合材料,分析說明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原因,屬於原因類的解答題。考生在分析說明時,要注意本題的知識是“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然後考生可以從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的角度分別結合材料進行說明即可。

  ***3***本題比較開放,要求考生就如何加強“禮治”寫兩條建議,屬於建議類的解答題。考生可以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提出兩條具體措施即可。

  【答案】

  ***1***①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就是在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耕耘,有利於繁榮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3分***

  ②文化影響社會發展。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有利於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3分***

  ③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有利於構建文化秩序,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和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3分***

  ④文化影響人。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有利於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3分***

  ***2***①鬥爭性與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屬性。禮治和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兩個方面,既存在鬥爭性,又存在同一性,是對立統一關係。***2分***

  ②禮治和法治相互依賴、相互貫通。***2分***單純的法治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文化昌明開放有利於國家治理,文化精神衰退則國家治理相對頹廢。因此,在國家治理中應當重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2分***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2分***我們要全面地看問題,在禮治與法治的對立中把握統一,“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共同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2分***

  ***3***答案示例:法治與禮治結合,提升國家治理水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動傳統禮治思想與時俱進。***其它答案,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每點2分***

  經典高中政治哲學考點

  1.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要不斷深化,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性思維、合理想象在認識中的作用。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

  5.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和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6.人生價值: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正確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不斷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

  7.理想與現實: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屬於社會意識,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作用;把實現最高理想與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正確對待理想和現實。

  8.實踐: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的作用。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和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