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基於學校教育情境的學習習慣,學生是特殊的“學習者”,系專指,則屬於相對狹義的習慣。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可見習慣具有道德性。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良好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不自覺、下意識地重複同一動作,但主要是通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形成。所以,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堅持不懈的強化和訓練,更需要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覺醒和充分發揮。

  

  養成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遵循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它可以概括為:積累與感悟。

  積累既包括知識層面的東西,也包括技能、方法層面的東西,並且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伴隨著心理髮育不斷增加與深化的過程。但起始階段的動力定型十分重要。

  語文基礎知識層面的積累是指積累典型的語言文字材料。最有資格作為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就是一定數量的常用字、次常用字,識記其形、音、義。

  在初級階段集中積累,古代蒙學讀本有“三***《三字經》***、百***《百家姓》***、千***《千字文》***”,三年時間可以識記***包括認讀與書寫***近4000個常用、次常用漢字,奠定了未來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兒童記憶力強,不必通過理解就能記住。據有關研究。英語國家的兒童在小學四年級就解決了一生的閱讀問題;我們目前的小學階段不能解決閱讀的基本問題。就是因為採用分散識字的辦法、拼音標註的方法,不符合語文學習規律,比傳統蒙學的識字效率低。

  作為純粹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常用字、次常用字的形、音、義,對其認讀是識記層面的,當在生活中運用時就呈現為基本能力。這種能力,就讀音而言是說普通話。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要讓學生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其標準是:語音洪亮,語調標準,語速適中,吐字清晰,語流自然流暢,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最終形成自己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就書寫而言是寫規範字。對中小學生而言。書寫規範就是堅持學寫正楷字。其要求是:筆畫要規範,筆順要正確,字形要完整,間架結構要協調,前後左右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要和諧,不寫錯別字,不丟三落四,不亂塗抹,不龍飛鳳舞,整個書寫文面要整潔勻稱,讓人一看有種利落、美觀和舒服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書寫風格。

  至於字義,則是在運用中作為內隱的存在被潛移默化地使用。對字義的識記是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在運用中對字義的選擇又表現為綜合能力。

  積累語文學習方法,起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查工具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查工具書的習慣是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功。這裡所說的工具書,在起始階段取其狹義,包括各類字、詞典;在高階階段則取其廣義,既包括上列各項,還包括學習所需的其他相關資料***像大型工具書、光碟軟體、網際網路等等***。要教給學生利用文獻型工具書、相關資料庫的方法,讓他們通過圖書館、電腦網路自己去查閱、鑑別、篩選、積累,以培養學生檢索資訊的能力和習慣。

  感悟是對已經積累的典型語言文字材料的感悟。是伴隨著人生閱歷不斷加深的,不是一次到位的。我們引用經典文句用以表達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思想感情,在對話情境中來不及翻閱書籍,也未必能翻找到合於彼時情境的話語。但是。曾經積累下來的東西,即便當時不明其義,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也可能產生頓悟,經典語言文字材料就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這裡又涉及了已經積累起來的讀、寫方面的語文能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字、次常用字,一方面在閱讀中鞏固了漢字的識記、書寫,一方面又在閱讀中加深了對文字的感悟:隨著感悟的不斷增加與深化,不由得要將其寫出來,這就積累了寫作知識,提升了寫作能力。

  積累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對積累的昇華與運用。

  總之,遵循廣義的習慣養成的一般規律,遵循學習習慣尤其是語文學習慣養成的特殊規律,引導學生養成獨特的語文學習習慣,就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提升語文學習的水平,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這樣的語文學習是靈性的語文學習,這樣的語文教育是啟迪靈性的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