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上學期練習題

  在高一語文學習階段,做好每一個練習題吧!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 基礎知識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混沌***    ***潭柘寺***    ***  馴鴿***    ***

  落蕊***    ***平仄 ***    ***  橢圓***    ***

  頹廢***    ***普陀山***    ***  一椽破屋***    ***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姿態  賞玩  即使  黃城人海

  B、細膩  清閒  啼唱  塵沙灰土

  C、田圓  深沉  嚴厲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閒  陶然  回味不永

  3.選出對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確的一項***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A、作者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上,寥寥數筆,勾勒出槐樹的落蕊,把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

  B、作者運用白描式的語言,憑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樹的特徵,有動有靜地表現出來,文字像輕輕飄浮的白雲,感情熱烈明快。

  C、作者用簡潔清麗的語言,從自己的主觀感覺上,描寫了槐樹的落蕊。文字細膩清新,充滿詩情畫意,使讀者忘卻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感覺上描寫了槐樹的落蕊,“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表達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4..為下列各句選填正確的詞語。

  ***1***A融化  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個都___________在書中,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而喜怒。

  ②科學實驗證明固體的鐵在l,530℃以上就會___________成液體。

  ***2***A悠遠  B幽遠

  ①此詩的意境__________,傳遞出了詩人對灕江山水的熱愛。

  ②我們的思緒隨著詩人優美的語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5.下列語句表述內容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見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的意思是看見落葉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赤壁賦》都是寫秋的名篇。

  D、“秋士”古時是專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楚江懷古 唐?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6.***1***“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是晚唐詩中的名句,請從動、靜角度分析這兩句詩的表達效果。

  ***2***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二、 閱讀理解

  記住回家的路

  周國平

  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裡熱鬧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則便會感覺不踏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立業,支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靈的寧靜頗不易得。這個世界既充滿著機會,也充滿著壓力。機會誘惑著人去嘗試,壓力逼迫著人去奮鬥,都使人靜不下心來。我不主張年輕人拒絕任何機會,逃避一切壓力,以閉關自守的姿態面對世界。年輕的心靈不該靜如止水,波瀾不起。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趁著年輕到廣闊的世界上去闖蕩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經歷。所須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了機會和壓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風風火火或渾渾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裡,未嘗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寧靜的需要。所以,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或者養成這樣的習慣,這是最重要的。有此稟賦或習慣的人都知道,其實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並非互相排斥,同一個完全可能在兩方面都十分豐富。區別在於,注重內心生活的人善於把外部生活的收穫變成心靈的財富,缺乏此種稟賦或習慣的人則往往會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個兒是散的。外面的世界佈滿了縱橫交錯的路,每一條都通往不同的地點。那隻知死死盯著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條上,其餘的路對於他等於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關注內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時始終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座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尋找到回家的路。換一個比方,我們不妨說,一個有著堅實的自我的人便彷彿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一番,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麼,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並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以足夠的清醒來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我們當然沒有理由懷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7.作者在文章開頭說自己“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隨便走走”的習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8.解釋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給了機會和壓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風風火火或渾渾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⑵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座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9.結全全文,談談你對文章標題“記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10.文章最後一段說:“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請結合全文,談談這句話對你的啟發。***6分***

  三、 語言綜合運用

  11.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語境在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要求:語意連貫,表達得體,不超過30字。

  一位詩人在某學校給學生作有關詩歌創作的學術報告,準備朗誦一首詩時,發現詩作放在了學生的課桌上,於是走下講臺去拿。他在上階梯教室的臺階時,不小心摔倒了,學生們頓時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詩人站起來穩住身體,指著臺階對學生們說:“ 。”這一機智而又富於哲理的話語,不僅為詩人解除了尷尬,而且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12.請欣賞下面這幅漫畫,按要求回答問題。

  ***1***寫一段文字說明畫面的內容。

  ***2***寫出漫畫的寓意。

  答案:

  一、1.dùn zhè xùn  ruǐ

  zè  tuǒ  tuí  tuó  chuán

  2.B

  3.A***用詞樸素,角度新穎,從細微處落筆,感人至深***

  4.***1***①融化②熔化***2***①幽遠②悠遠

  5.B

  6.***1***“廣澤生明月”,“廣澤”即廣闊的洞庭湖面是靜的,“明月”本來也是靜的,但一個“生”字,將月亮冉冉升起的動感寫出來了;“蒼山夾亂流”,“蒼山”是靜的,“亂流”是動的。兩句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洞庭湖的闊大與靜謐,賦予了明月以活潑潑的生命,還寫出了蒼茫的青山,喧鬧的滔滔江流,構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2***詩題懷古,實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遊楚江,聽到“猿啼”,看到“微陽”、“亂流”等蕭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讓詩人倍感寂寞悲涼,對景懷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來。“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雲中君”。然而,雲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全詩以悲愁作結,既抒發了對忠君愛國

  7. 作者在文章開頭說自己“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隨便走走”的習慣,說明人們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闖蕩,去建功立業,支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是無可非議的;從自己寫起,從現實生活中的走路寫起,給人親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8. ***1***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裡,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

  ***2***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以足夠的清醒來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9.文題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靈世界***人的精神家園、或自我的精神座標***;作者認為:人們應該到廣闊的世界上去闖蕩一番,去建功創業;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記住迴歸自己的心靈世界的路。

  10. 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他應該順應自己的天性,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並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

  11. 答案:示例:你們看,上升一個臺階多麼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學習、工作等***也如此。

  12. ***1***畫面左下方一個孩子手拿著遙控器坐在沙發上看著被砸了一個洞的電視機,而電視機的旁邊站著一位右手叉腰、左手抓著一把大錘子放在電視櫃上的父親,他對著孩子大聲訓道:“你要是再看暴力節目,長大你就跟電視裡那個人一樣暴力!”

  ***2***提醒人們注意家庭教育要講究方法,用暴力去糾正孩子的不良愛好與習慣是不可取的。

  ***二***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脈脈***mò*** 顫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chù***

  B.酣睡***hān*** 參差***cī*** 嫋娜***nuó*** 蓊蓊鬱鬱***wěng***

  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纈***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

  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

  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情態、樣子***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阪,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

  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羈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

  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祕的世界。

  5.對“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白天的應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於可以安閒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

  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鬆了些。

  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於暫得寬餘,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

  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鬆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

  6.對文中有關聯想江南採蓮風俗的文字,理解最貼切、最準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夜晚閒居無事,沿著荷塘漫步而浮想聯翩,這一段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刪去。

  B.作者觸景生情,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由眼前的荷塘聯想到故鄉的荷塘,流露出熱愛家鄉的情感。

  C.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對故鄉的惦念,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D.為了充實作品內容而附加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二、課內文段閱讀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1.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

  2.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

  3.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並生動地描繪了“微風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微風過後才寫出它們的動態,使景色多樣化。

  B.因微風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C.因微風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風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

  4.這一節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詞語極富表現力。下列關於這方面說明不當的一項是 *** ***

  A.“瀉”扣緊了“月光如流水”這個比喻,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

  B.“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

  C.“斑駁”是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裡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

  D.“畫”能突出“倩影”之美,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喜愛之情。

  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的含義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欣賞美妙的月色,內心無限喜悅。

  B.月光一會兒像流水般清明,一會兒青霧籠罩,變幻不定。

  C.月光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陰暗,作者亦喜悅亦傷感。

  D.月光素淡朦朧,作者面對美景內心蕩起淡淡的喜悅和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說明“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相似點正確的一項是 *** ***

  A.“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

  B.“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和諧自然的感受。

  C.“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作用於人的感官。

  D.“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不均勻,不呆板,富於變化。

  三、課外拓展

  ***一***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

  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飢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汙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麼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

  A.①引用 ②強調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 ②強調 ③引用

  C.①強調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3.由“蓮花”聯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於 *** ***

  A.因果聯想   B.相關聯想 C.相似聯想     D.對比聯想

  4.朱自清拒領救濟糧的原因在於 。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

  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徐來,綠雲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裳無數”、“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對滿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說是水汙染的後遺症,真是大煞風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無味,正預備敗興而返。——偏偏一歲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週。這才發覺到池邊樹下,遊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並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閒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飄,大家齊唱採蓮謠……”

  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鉅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略,就是福氣。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的“風情”是指 ***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

  3.第二節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 。

  4.作者“預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麼?***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

  B.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嚮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

  C.作者寫如織遊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

  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

  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出對水汙染的不滿。

      答案:

  一、基礎知識

  1.B***A顫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課內閱讀

  ***一***1.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滿 D填滿***  2.C  3.B  ***並沒有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4.葉—花—香—波

  ***二***1.C***顏色深淺不一***2.D***A項,內心有淡淡的喜悅;B項C項明顯不當***3.B

  三、課外閱讀

  ***一***1.《愛蓮說》 2.C 3.C 4.表現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

  ***二***1.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 2.荷塘夕照,確也可樂。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對荷池的嚮往之情***。 4.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 ②聞不到荷香; ③因汙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換觀賞、描寫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