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追捧和領悟,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領悟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或許不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期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時刻為我們擔憂,唯恐自我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愉悅的時光。因此,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著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此刻真是就應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領悟如何孝奉父母,領悟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