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究竟死於何地閱讀答案

  我們都知道項羽自殺於烏江,然而事實上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是烏江而是東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項羽究竟死於何地》閱讀材料

  《太史公書》問世至今已兩千年,隨著這部鉅著的流傳,項羽自殺於烏江似是無疑的了。其實,這是歷史上的訛誤。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是烏江而是東城,即今安徽定遠東南***距烏江約三百里***。

  《史記·項羽本紀》論贊中就曾點明,項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只不過一般人不去注意這點罷了。《漢書·灌嬰傳》也記載:“項籍敗垓下去,嬰將車騎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那麼,司馬遷何以在《史記》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一段生動的描述呢?

  這段描述僅為民間傳聞,理由有三。一、項王垓下被圍時已兵疲食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又“漢軍圍之數重”。當時,項羽已“自度不得脫”,又何以能忽而來到三百里之外的烏江呢?再說,項羽垓下之敗。其勢是急轉直下的,縱烏江亭長有救籍之心,又何以會料事如神,預先艤船以待?二、《史記·項羽本記》通篇敘事謹嚴而縝密,尤其是對戰事的描述,雙方渡江涉河、斬關奪隘時的地理形勢,都能於迴旋曲折之中,給人以條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東城之後卻為何三百里沙場竟無所交待,情節亦淡然鬆馳了呢?司馬遷只說“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巧借一“欲”字將流傳在烏江的一段民間佳話與東城真實的血戰情節縫綴彌合了。這就是江灘一帶的專家、學者多年來頻頻質疑並作出種種臆度誤解的根源所在。三、項羽崛起於吳中,“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戰中,吳中子弟以及江東父老與項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後即傳說起“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的佳話。司馬遷曾遊歷過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機會採擷到這些民間傳聞,以完善這個英雄形象,也實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實,項羽“身死東城”,從來有史蹟為證。高達數丈的虞姬墓至今猶在,《定遠縣誌》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陰陵、東城兩地,《定遠縣誌》記載則更為明確:“陰陵城,縣西北六十里,鏌邪山南,周圍二里。……羽潰圍南馳,漢騎將灌嬰追羽過淮,羽過陰陵迷失道即此。”“東城,縣東南五十里。項羽至陰陵迷失道,漢追及之,羽復引而至東城即此。”

  項羽殉難前在定遠縣境內留下的遺蹟,除陰陵、東城,至今仍存十餘處。從霸王寨***項王迷路處***到劉會橋***為漢軍追及處***。從下馬鋪到嗟虞墩,構成了項王在這塊土地上與漢軍周旋的一條完整路線。

  《項羽究竟死於何地》閱讀題目

  小題1:從文中看,下列不屬於項羽殉難於東城的證據的一項是*** ***

  A.《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有項羽兵敗並死於東城的記載。

  B.據史料記載來看,項羽東城突圍的可能性極小。

  C.定遠縣內的許多遺址,遺蹟均證實項羽“身死東城”

  D.項羽崛起於吳中,兵敗垓下,愧對江東父老,無顏東渡烏江。

  小題2:下列各項不屬於對項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項是***   ***

  A.《史記》中有“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的生動描寫。

  B.烏江一帶流傳著項羽欲東渡,烏江亭長艤船待的佳話。

  C.江淮一帶的專家、學者頻頻質疑並作出種種臆度誤解。

  D.作者認為司馬遷利用民間傳聞來完善項羽這一英雄形象。

  小題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司馬遷知道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在東城。

  B.項羽從嗟虞墩到陰陵,再到東城,最後死在東城。

  C.《史記》記述項羽敗至東城和從東城到烏江的細緻程度不一樣。

  D.項羽戰死前的主要活動都在安徽定遠縣境內。

  《項羽究竟死於何地》閱讀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