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閱讀答案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不只是一個口號,一面旗幟,更是一種引領,一種激勵。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閱讀材料

  在中國古代社會,學者有追求博學的傳統。博學之所以重要,誠如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所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人認為,一個學者只有博學多識,才能學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氣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據,下筆知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追求博學的傳統,由孔子開創.孔子不僅號召人們“博學於文”,主張和學問廣博、見識半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體力行,給世人樹立了榜樣。於學,他學而不厭,老而彌篤,單是一部《易》,就被他讀得“韋編三絕”。他謀稱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沒有比他更樂學好學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著學無常師的態度,一以貫之地“每事問”,隨時隨地周諮博訪,不恥下問,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增益自己的知識.正是因為這樣,他不僅通曉並有能力整理《詩》《書》《禮》《樂》《易》等文化典藉,而且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為此,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從此以後,很多人把對博學的追求,進一步凝練為“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一事不知,儒者之恥”這樣高度精練的語句。劉知幾在《史通》中說:“‘一物不知,君子所恥。’是則時無遠近,事無鉅細,必藉多聞以成博識。”

  對於學者來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不只是一個口號,一面旗幟,更是一種引領,一種激勵。明代學者徐光啟和利瑪竇熟識之後,他因為《幾何原本》“未譯,則他書俱不可得論”,於是向利瑪竇提議合作翻譯此書.利瑪竇則因為翻譯此書頗有難度,勸他擱置此事。徐光啟回答說:“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毅然以“吾避氣,難自長大;吾迎難,難自消微,必成之”的氣概,迎難而上,開始了這部著作的翻譯工作。

  清朝學者閻若璩,幼年體弱多病,資質魯鈍,兼有口吃,讀書至千百遍,往往還不瞭解書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覽群書,曾將“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勤學不怠。水滴石穿,積思自悟,終於在15歲那年的一個冬夜,他因為"讀書有所礙,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開朗,自是穎悟異常”。他繼承了清初學者博學多通的學風,只要“一意未析”,就會“反覆窮思”,甚至是“飢不食,渴不飲,寒不衣,熱不扇,必得其解而後止”。每論一事,每立一說,都要窮原競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抵,言必求其依據,旁參互證,多所貫通”。他的《尚書古文破證》,用120多個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祛千古之大疑”,成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現代社會,各種資訊海量增加,一個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盡讀、周知萬物。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取,而且要善棄,博觀約取。但無論如何,傳統士人“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精神追求不能輕易拋棄,仍然要繼承吸收、轉化創新,實現“博通”和“專長”的有機統一。

  節選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報》***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閱讀題目

  18.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6分***

  19.文章引用淸朝學者閻若璩的棗例有什麼作用?***6分***

  20.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博學的人?請結合文章簡耍概括。***6分***

  《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閱讀答案

  18.首先,指出學者博學的重要性;然後用古代_系列的文人學者求學著述的事例分析“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產生及其意義;最後號召現代人要發揚“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精神,實現博通與專長的統一。***每點2分***

  19.列舉交代了閻若璩克服大資不足,博學終成大家;證明了“一物不知,深以為恥”對學者的激勵意義;引出下文要現代人發揚這一精神的論證。***每點分***

  20.和學問廣博的人做朋友;要不恥下問,學而無厭,心態開放;要有迎難而上精神;小僅要善取,而且要菩棄,博觀約取。***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