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扼殺了哀愁閱讀練習及答案

  人的憐憫之心是裹挾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憐憫的藝術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哀愁絕不應該被鄙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是誰扼殺了哀愁》閱讀材料

  ①現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帶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了,“哀愁”就得像舊時代的長工一樣,捲起鋪蓋走人。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張揚各種世俗慾望的生活圖景,人們好像是卸下了禁銦自己千百年的鐐銬,忘我地跳著、叫著,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樂土,顯得是那麼亢奮。

  ②哀愁如潮水一樣漸漸回落了。沒了哀愁,人們連夢想也沒有了。缺乏了夢想的夜晚是那麼的混沌,缺乏了夢想的黎明是那麼的蒼白。

  ③也許因為我特殊的生活經歷吧,我是那麼地喜歡哀愁。我從來沒有把哀愁看做頹廢、腐朽的代名詞。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可以讓人生長智慧、增長力量的。

  ④我熟悉的一個擅長講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說沒就沒了,可他抽過的煙鍋還在,怎不使人哀愁;雷電和狂風摧折了一片像蠟燭一樣明亮的白樺林,從此那裡的野花開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園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將成熟的時候,卻被早霜斷送了生命,怎不讓人哀愁;雪來了,江封人,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時光看不到輪船駛入碼頭,怎不叫人哀愁!

  ⑤我所耳聞目睹的民間傳奇故事、蒼涼世事以及風雲變幻的大自然,它們就像三股弦。它們扭結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創作伊始,我的筆觸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賞那些散發著哀愁之氣的作品。我發現哀愁特別喜歡在俄羅斯落腳,那裡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發著一股酵母的氣息,能把庸碌的生活發酵了,呈現出動人的詩意光澤,從而列賓的《伏爾加河縴夫》、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等等,它們博大幽深、蒼涼遼闊,如遠古的牧歌,凜冽而溫暖。所以當我聽到蘇聯解體的訊息,當全世界很多人為這個民族的前途而擔憂的時候,我曾對人講,俄羅斯是不死的,它會復甦的!理由就是:這是一個擁有了偉大哀愁的民族啊。

  ⑥人的憐憫之心是裹挾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憐憫的藝術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溼潤而燦爛的夕照,是情到深處的一聲知足的嘆息。可是在這個時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麼是慾望膨脹的嚎叫,要麼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時的哀愁就像喪家犬一樣流落著。生活似乎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新資訊紛至沓來,幾達爆炸的程度,人們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舊的帽子,疲於認知新事物,應付新潮流。於是,我們的腳步在不斷拔起的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間變得機械和遲緩,我們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慶典的焰火中變得幹速和貧乏,我們的心靈在第一時間獲知了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新聞時卻變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這樣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不會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擠壓了我們的夢想,求新的狗把我們追得疲於奔逃。我們實現了物質的夢想,獲得了令人眩暈的所謂精神享受,可我們的心卻像一枚在秋風中飄蕩的果子,漸漸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氣,乾澀了、萎縮了。我們因為盲從而陷入精神的困境,喪失了自我,把自己P1禁在牢籠中,捆綁在屍床上。那種散發著哀愁之氣的藝術島生活已經別我們而去了。

  ⑧是誰扼殺了哀愁呢?是那一聲連著一聲的市井的叫賣聲呢,還是讓星光暗淡的閃爍的霓虹燈?是越來越炫目的高科技產品所散發的迷幻之氣呢,還是大自然蒙難後產生出的滾滾紅塵?

  ⑨我們被阻隔在了青山綠水之外,不聞清風鳥語,不見明月彩雲,哀愁的土壤就這樣寸寸流失。我們所創造的那些被標榜為藝術的作品,要麼言之無物、空洞乏味,要麼迷離俛蕩、裝神弄鬼。那些自詡為切近底層生活的貌似飽滿的東西,散發的卻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氣。我們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說盡管我們過得很熱鬧,但內心是空虛我們看似生活富足.可我們捧在手中的,不過是一隻自慰的空碗罷。

  《是誰扼殺了哀愁》閱讀題題目

  13、讀第④段,簡要概括作者筆下的“哀愁”是什麼?***4分***

  14、結合比喻的修辭手法,品析下面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溼潤而燦爛的夕照,是情到深處的一聲知足的嘆息。

  15、通讀全文,說說究竟是“誰”扼殺了哀愁?***6分***

  16、有人認為第⑤段中列舉蘇聯解體的事例是偏離文章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4分***

  《是誰扼殺了哀愁》閱讀題答案

  13、①對物是人非的傷感;②因美好事物消逝而產生的憂鬱;③對期盼落空的失落;④對無盡等待的惆悵。

  14、作者將“哀愁”比喻為“露珠”、“夕照”和“嘆息”,寫出了哀愁美麗、不可多得、讓人心動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哀愁的欣賞和珍視。

  15、對新生事物、物質慾望的過分追求;人們對他人、對自然的淡漠;精神世界的低俗與空虛。

  16、這一部分是沒有偏離文意的。作者正是用這個事例來證明充滿人文的關懷的文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使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