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要編寫本性化教案,就要勉勵七年級生物教師博採眾長,發揮自己優勢,要研究教學本性,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範文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並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發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 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 點: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設計

  複習什麼是生態系統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麼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①教師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麼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生態系統的型別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通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①教師引導:你認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後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瞭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裡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並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麼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①學生在分析聯絡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③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②學生以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並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②教師引導學生保護環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生物教學的幾點思考

  摘要:生物教學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教師就得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既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學方法的更新換代是迫在眉睫。

  關鍵詞:研究型教師 師生互動 情感調節 創設情境

  滿懷信心

  正文:

  教材的幾經變更,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跟隨著改進。現行的新課程標準,可謂是要求更高,標準甚嚴。歷經生物教學十五載,飽嘗生物教學的酸甜苦辣,也從中學到了甚多,確實有些淺陋的見解和體會,還望各位同仁來幫助探討和提升。

  一、教師的角色要轉型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實驗、獨立進行科技製作、研究一些新科技問題並完成相關的科研學習報告、進行社會調查以及擴充套件性學習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這是舊課程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新課程又能讓老師們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教師對研究課題的內容、過程、方法以及相關綜合資訊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教師”。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是

  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善於“反思”,增加內涵,提高教師的學識和能力,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突出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製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於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後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課堂,真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了。

  三、突出情感調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響認知水平。一個人在愉快時,就容易通過感知覺接受外界資訊,一個人在憂鬱、苦悶時,往往不能接受外界資訊,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形。教師就要根據情緒對學生認知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緒來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於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在講此知識之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於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狀態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係的包涵圖表來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係,學生就會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善於設計演示實驗,創設情境

  設計合理的小實驗,教師從創設情境入手,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在生物教學中若能輔之設計合理的小實驗,則將勢必容易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食物的消化”時,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如何區分,確實有一定難度,不妨一試小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教師可以隨手捏一個小粉筆頭成粉末狀,隨手燒一張小紙片,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分析及討論這個實驗的現象和成分的變化,在教師的指點下,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這樣一來,無疑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讓你的學生對你有信心和興趣

  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處在學生視野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之中,能否在學生中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能力形象是極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說:“學生的眼睛是‘錄影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錄下來的訊號裝在‘電子計算機’裡並儲存,然後指導行動。”這就說明教師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試想一個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師,怎能通過你的課堂讓學生對你有信心和興趣呢?我們教師,任重而道遠,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讓學生欽佩,贏得學生的好評,教學的實施就能順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並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獲得任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