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識點

  想要考好高一生物第八章的考試,關鍵是理解和記憶好最基本的高一第八章生物的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生物第八章知識點

  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一、生態因素對環境的影響

  1、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叫做~。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的因素,叫做~。

  3、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鬥爭。

  4、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整合群,對捕食和禦敵是有利的。

  5、種內鬥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鬥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

  7、種間關係: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8、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例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蝨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

  10、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鬥爭的現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

  11、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12、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①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佈起著決定性作用。A、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鬆、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蔘、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b、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c、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d、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E、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

  ②溫度:a、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b、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c、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d、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游:遷徙;季節性換羽。

  ③水分:限制陸生生物分佈的重要因素;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

  13、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區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係的圖象。a、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後增者後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於捕食者;c、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後則你死我活。4、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佈的主要因素是陽光。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此項僅供參考,可以不掌握***

  1、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

  2、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豔色彩和斑紋。

  3、擬態: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

  4、適應的相對性: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不是絕對的。

  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為生物生存的環境不斷變化,而生物的遺傳具有保守性,不會因為環境變化立即改變其遺傳性,因此適應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選擇作用不會一次到位,更不會造成盡善盡美的選擇結果,所以,適應具有相對性。

  6、適應的普遍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外形的適應性特徵。

  7、適應具有相對性的原因:遺傳物質穩定性與環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8、保護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相似,利於取食避敵,避役***變色龍***、比目魚、雷鳥、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形成對比色,具有惡臭***毒刺***或者鮮豔色彩***斑紋***的特點,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敵人不要侵犯,以防止“兩敗俱傷”。警戒色是冒充的“藝術”,以鮮豔色彩向動物們發出警告。***例如:黃峰、蝮蛇體表的斑紋、瓢蟲體表的斑點***

  10、擬態:生物形態、色澤模擬背景生物體,***如:竹節蟲、尺蠖的形狀像樹枝、枯葉蝶、有的螳螂成蟲的翅展開時像鮮豔的花朵,若蟲的足像美麗的花瓣、蜂蘭。***

  11、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第二節、種群和生物群落

  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如: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鯉魚就是一個種群***

  2、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

  3、年齡組成: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4、性別比例:是指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佔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

  6、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各種生物群落的總和。

  8、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

  9、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結構。

  10、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割槽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如:林地中的植物沿著水平方向分佈成不同小群落的現象。

  11、種群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數量變化是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種群密度是種群的重要特徵。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以及遷人和遷出等都可以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

  12、種群密度的測定:對於動物採用標誌重捕法,其公式為種群數量N=***標誌個體數X重捕個體數***/重捕標誌數.

  13種群密度的特點:①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於死亡率,種群密度下降。;出生率與死亡率大體相等,則種群密度不會有大的變動。

  15、年齡組成的型別:***1***增長型:年輕的個體較多,年老的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穩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3***衰退型:種群中年輕的個體較少,而成體和年老的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於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

  16、性別比例有三種類型:***1***雌雄相當,多見於高等動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於雄,多見於人工控制的種群,如雞、鴨、羊等。有些野生動物在繁殖時期也是雌多於雄,如象海豹。***3***雄多於雌,多見於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如白蟻等。7、種群數量的變化:①影響因素:a、自然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和傳染病。B、人為因素:人類活動。②變化型別:增長、下降、穩定和波動。③兩種增長曲線:a 、“J”型增長特點:連續增長,增長率不變。條件:理想條件。b、“S”型增長特點:級種群密度增加→增長率下降→最大值***K***穩定;條件:自然條件***有限條件***。 ④研究意義:防治害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8、預測未來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看年齡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則顯示近期種群密度變化趨勢。

  第三節、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

  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型別: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型別。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

  3、森林生態系統:溼潤或比較溼潤的地區;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定,群落結構複雜穩定。

  4、草原生態系統: 年降水量少的地區;物種少,植物以草本為主,善跑或穴居動物多,種群密度易變,群落結構一般不穩定。

  5、農業生態系統: 農作物種植區;作物種類少,種群密度大,群落結構單一而不大穩定,植物主要為農作物,人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態系統: 整個海洋,型別多,分佈各異; 微小浮游植物為主,有大型藻類,各類動物集中於200m以上水層,底棲動物適應性特殊。

  7、淡水生態系統: 淺水區為水生和沼澤植物,深水區表層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動物、魚類和底棲動物。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1、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屍體、排洩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製造有機物。

  2、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事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叫做~。

  3、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線的複雜營養關係,叫做~。

  4、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5、生態系統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6、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

  7、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綠色植物製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動物中直接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也叫植食動物***叫做初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叫做次級消費者;以小型肉食動物為食的大型肉食動物,叫做三級消費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間的關係:食物鏈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一般有捕食關係;而食物網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係外,還有競爭關係。

  10、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分,消費者不是生態系統的必備成分,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

  11、消費者等級與營養等級的區別:消費者等級始終以初級消費者為第一等級,而營養等級則以生產者為第一等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為第三營養級。***;同一種生物在食物網中可以處在不同的營養等級和不同的消費者等級;同一種生物在同一食物鏈中只能有一個營養等級和一個消費者等級,且二者僅相差一個等級。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能量金字塔:可以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圖,這樣就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輸入能量***。

  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3、渠道:沿食物鏈的營養級依次傳遞***轉移能量***

  4、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三個去處是:呼吸消耗,下一營養級同化,分解者分解。對於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並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於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5、特點:傳遞方向: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後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傳遞效率: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

  4、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5、計算規則:消耗最少要選擇食物鏈最短和傳遞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選擇食物鏈最長和傳遞效率最小10%。

  四、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1、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這裡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迴圈帶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學迴圈。

  2、溫室效應: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

  3、碳迴圈: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迴圈的。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死後的屍體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特點:隨大氣環流在全球範圍內運動,所以碳迴圈帶有全球性。

  4、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流動是單向,不迴圈的,是逐級遞減的。物質迴圈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覆出現,迴圈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既有聯絡,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於生態系統中生物的遷入,遷出及其它變化使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當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我們就把: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和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抵抗力穩定性:在生物學上就把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

  3、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

  4、生物圈II號”實驗失敗說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難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樣,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具備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穩定性的本質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就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小,抵抗力穩定性越低。一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相對定狀態就會遭到破壞。

  6、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係。抵抗力穩定性較高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環境,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態,我們要保護並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高一生物第九章知識點

  第一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1、生物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就地保護: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將包含保護物件的一定面積的區域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

  3、遷地保護:將物種遷出原地,移人動物園、水族館和瀕臨動物繁殖中心進行特護與管理.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樣性的合理利用。

  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①直接使用價值:藥用價值,工業原料,科研價值,美學價值。②間接使用價值: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③潛在使用價值:我們對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價值還未發現、未研究、未開發利用的部分。

  5、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①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物種豐富,特有物種和古老物種多,經濟物種豐富,生態系統多樣。②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威脅:世界物種多樣性減少;我國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面臨威脅;我國生態系統多樣性面臨威脅。③、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環境汙染,誣賴物種的入侵或引種到缺少天敵的地區原有物種生存受到威脅。

  6、生物多樣性的保護:①就地保護: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區;b、保護物件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分佈區;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完整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保護斑頭雁、棕頭鷗等鳥類及它們的生存環境。②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它為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後機會。

  7、我國已經滅絕的野生動物有犀牛、野馬和x疆虎等。還有不少動物滅絕了未被人發現或確定。

  8、大熊貓、金絲猴、野駱駝、銀杉、珙桐、人生等野生動植物的數量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9、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銀杉、水杉等是我國特有的物種。7、鵝掌楸、大葉木蘭、揚子鱷等是我國古老的物種。

  第二節、環境汙染的危害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汙染物一般的特點是化學性質穩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2、富營養化:由於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等大量繁殖。藻類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類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並分解出有毒物質,致使水體處於嚴重的缺氧狀態,引起水質量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

  3、水華:在淡水湖泊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4、赤潮:在海洋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4、環境汙染主要包括: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與噪聲汙染。

  5、大氣汙染的危害:

  ①我國大氣汙染型別是煤炭型汙染,主要汙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類和其它生物,導致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並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並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強烈。

  ④可以通過水體、土壤及植物進而危害人及動物.

  5、水汙染的危害:

  ①水俁病事件:汞在水中轉化成甲基汞後,富集在魚、蝦體內,人若長期食用了這些食物就會危害中樞神經系統,有運動失調,痙攣、麻痺、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症狀,甚至死亡。

  ②水體中過量的N、P主要來自含有化肥的農田用水,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

  ③赤潮和水華的形成都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

  6、土壤汙染的危害:

  ①“鎘米”事件:土壤被鎘汙染後,會經過生物的富集作用進入人、畜體內,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損,導致全身性神經劇痛等症,最終死亡。影響植物的生長髮育危害動物和人的生存。

  7、噪聲汙染的危害:損傷聽力,干擾睡眠,誘發多種疾病,影響心理健康。

  第三節環境汙染的防治

  生物淨化: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及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汙染物濃度降低或消失的過程。

  1、我國防治環境汙染的對策:加強法律意識,依法保護環境;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利用高科技進行防治;把生物科學應用於環境保護中。

  2、在生物淨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作用。

  3、綠色植物的淨化作用:

  ①吸收有害氣體: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kg

  ②吸附粉塵:1hm2的山毛櫸樹林,一年之內吸附的粉塵就有68t之多。

  ③殺滅細菌:有些植物能分泌強大的抗生素,如懸鈴木、橙、圓柏、等植物,都有較強的殺菌力。

  4、微生物的淨化作用: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淨化作用:a、較易分解---糞便;b.較難分解:纖維素和農藥;c、不分解:塑料和尼龍。

  ②利用微生物淨化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