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怎樣上課

  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奠基性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學語文上課方法,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我們反對備課一味照抄教案,應付檢查,這樣的教案是“死”的,這樣的備課也是無效的。要樹立正確的備課意識,備課時始終要提醒自己:要備能用的課,“備課”“上課”不能脫離;要備有利於教,有利於落實地講,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課;要備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掌握學習方法並形成學習能力的課。備課時,一定要深入鑽研課標、教材、學生,特別是鑽透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然後在參照名師教案,吸納別人的智慧上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在實踐之後進行反思,調整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有效上課

  有效上課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創設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創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營造一種師生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寫”的權利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把爬山虎帶到教室裡,教學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爬山虎的腳的生長地方、形狀、顏色,然後,讓學生結合文中的語言,體會作者是怎樣仔細觀察,細緻描寫的,從而學會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這樣,把觀、聽、讀、說、感等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效果就不言而喻。

  2、 使用合適、新穎、恰當的教學資源。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靈活處理教材,甚至對現在的教材內容加以適度的補充或重新組合,活化教學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例如,在教學有關“成長的故事”這一專題後,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讀成長故事、講成長故事、寫成長故事、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收穫。

  3、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4、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係

  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位置,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內容,要下功夫解決。特別要關注課後練習題,很多時候,課後練習題就是教學重點,我們應有意識地把課後練習題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比如討論題,重點詞句的理解等,就可以貫穿在教學中,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也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同樣,練習冊上的題的處理,也可以用這種方法。

  5、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

  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研究證明,能力不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自然形成,能力的形成是有條件的。應努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絡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有效提問

  有效提問能節省很多時間,有時課堂效益不高,就是因為自己的問題質量不高造成的。因此,提問時語言應力求做到準確、簡潔、清晰,避免不規範或摸稜兩可。問題必須要有思考價值,有啟發性,能引起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共鳴,問題要引人入勝、深入淺出,啟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問時要掌握幾個技巧:一是備課時就應把問題整理好,做到有準備的問;二是準確把握髮問的時機,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一個問題尚未作出明確的結論之前,不要再提出一個新問題,以免干擾學生。三是向全體學生髮問,然後指名問答,抽答面要廣;四是提問之後要停一會兒,讓學生有時間思考;五是當學生的回答正確而不充分時,教師要給學生補充另外的資訊,以便學生能得出完整的答案。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有效互動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教師一說到合作學習,學生就圍在一起,有的唧唧喳喳,有的互相推委,看似熱鬧,實則無效,浪費時間。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強調在人的交往中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這個“動”不是教師或學生的單方面的“動”,而是一種“互動”,即有教師的“動”,更有學生的“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所有教育資源之間的一種互動。有效互動就應該是在一定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各種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有效作業

  有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往往採用題海戰術,作業不加選擇,一股腦兒地拋給學生,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也給自己增加了批改的工作量。這種“磨”功,實在不值得提倡。因此,我們應該在如何佈置有效作業上做文章。

  1、作業應服務於教學目標,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

  2、作業應對學生有意義、有價值,並且有趣;

  3、作業應難易適度且具有變化性、多樣性;

  4、作業量應適當,學生能夠完成。

  數量適當、難度適中和有趣是課內外作業應該遵循的原則。作業的佈置不應該很隨意,應重視質而不在於量,所以,應嘗試設計不同型別的練習,從而使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切實有效。如:突出實踐性的作業設計,小組合作性作業設計,趣味性作業設計,綜合性作業設計,開放性作業設計,差異性作業設計,“親子共研”性作業設計等。

  有效教學的策略是教師正確的育人觀、教學觀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內在素質的綜合體現。有效教學應該成為教師不斷探索、研究的永恆課題。因此,我們應對它執著追求與深入探討,通過我們認真思考、精心設計、不斷反思,教學的有效性將會不斷提高。

小學語文上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