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知識點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講的是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高中學生需要了解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詞:

  1、水分代謝:指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

  3、選擇透過性膜:由於膜上具有一些運載物質的載體,因為不同細胞膜上含有的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即使同一細胞膜上含有的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的數量也不同,因而表現出細胞膜對物質透過的高度選擇性。當細胞死亡,膜便失去選擇透過性成為全透性。

  4、吸脹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細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

  5、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6、滲透吸水: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過程、

  7、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可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屬於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可以看成是一團原生質。

  8、原生質層: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可看作一層選擇透過性膜。

  9、質壁分離: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的現象。

  10、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據植物的需水規律適時、適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並且用最少的水獲取最大效益。

  語句:

  1、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

  2、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脹吸水: 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沒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細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質中有大量的親水性物質——纖維素、澱粉、蛋白質等,這些物質能夠從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舉例: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②滲透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有一個大液泡,細胞壁--全透性,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b、原理:內因:細胞壁的伸縮性比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小。外因***兩側具濃度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c、驗證: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d、舉例:成熟區的表皮細胞等。

  4、水分流動的趨勢:水往高***溶液濃度高的地方***處走。水密度小,水勢低***溶液濃度大***;水密度大,水勢高***溶液濃度低***。

  5.水分進入根尖內部的途徑:***1***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內部層層細胞→導管***2***成熟區表皮細胞→內部各層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胞間隙→導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b、散失: 95%~ 99%的水用於蒸騰作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的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7、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應該是一個滲透系統,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細胞***成熟植物細胞***在處於高濃度的外界溶液中才會有的現象。***人體的細胞,它沒有細胞壁,也就不會有質壁分離。玉米根尖細胞沒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伸長區的細胞,形成層細胞和幹種子細胞都無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不會發生質壁分離。洋蔥表皮細胞和根毛細胞兩種成熟的植物細。***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章第一節知識點

  1、酶的發現:①、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能使生物體內複雜的化學反應迅速地進行,而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質量並不發生變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③酶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原因是過酸、過鹼和高溫,都能使酶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在細胞內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細胞外消化道內起作用的;酶對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與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激素不同;雖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並不被消耗;酶大多數是蛋白質,它的合成受到遺傳物質的控制,所以酶的決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細胞壁的同時不損傷細胞內部結構,正確的思路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酶具有專一性,去除細胞壁選用纖維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溫度、酸鹼度都能影響酶的催化效率,對於動物體內酶催化的最適溫度是動物的體溫,動物的體溫大 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主要在適宜條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對蛋白質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環境***最適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隨pH升高,其活性下降。當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時,胃蛋白酶會失活,這種活性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節知識點

  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狀態:離子狀態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後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鬆土壤;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表皮細胞。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④聯絡: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於水,進入植物體後,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於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覆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

  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範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