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主人公是誰

  明察秋毫,謂明細觀察秋日獸類的毫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那麼?

  歷史典故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闢強也想稱霸。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蹟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幹不幹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 [1]“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幹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幹,而不是不能幹!”

  故事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相關閱讀:

  據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描述: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全文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地看見最細微的事物,見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變成白鶴一樣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累得發僵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的帳子裡,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衝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臺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臺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比作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裡瀏覽,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大的傢伙,拔山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隻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