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周易內容詮釋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亦稱易經,簡稱易。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鬥爭。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奇書。《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礎及其實踐這個認識環節。《易·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祕,並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事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是作卦畫的初衷。顯示了《周易》屬於形象思維性質的最最原始的本質屬性***來源《陰陽系統論》***。

  《周易》的形象思維之所以能構成應有的體系,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它表達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所謂客觀實在性的內含是說《周易》的六十四卦畫序列、屬於以天象為座標的陰陽動態變化,而不是主觀的臆造或雜亂無章的拼湊。

  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實在的本質,拼湊的形象更會出現無法彌合的代溝,難以體現出客觀的邏輯。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畫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儘管有它物化的基礎和模式,但並不是原原本本的複寫或依葫蘆畫瓢,而是用間接、科學、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周易發源地——安陽羑里城有例為證,《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既是演繹八卦的基本程式,也是將一般的感覺和表現昇華為理性形象的表達過程,用陰陽運氣學的語言來詮釋這句經文,就是說《周易》所要探討的事物或現象就是“太極”,太極內在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就叫做“兩儀”,陰陽兩儀各自內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構成了“四象”,把這個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辯證否定觀進行推理、就有八經卦***用三爻組成的卦***所表達的基本卦象。只有表達形式的抽象性,才有可能達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之目的,才有可能將其用有聲的文字表達出來反射出對陰陽運氣學說的導源作用,一個活生生的運氣思維邏輯的始版。***來源《人體生物節律學》***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易經的核心理論。易經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周易基本簡介

  易:改變;經:書籍。《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易經》典籍之內容。

  1、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易經》之五大規律也出自於“河圖”之啟示。

  2、《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物件,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兩儀是對太極的細分;四象是對陰陽的細分;八卦是對四象的細分;六十四卦是對八卦的細分。每卦及卦爻的含義有單獨的章節進行釋義;如何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靈活運用《易經》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則需要根據所觀察和研究的物件作出適當的選擇。

  3、以《易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瞭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澱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徵,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

  4、《易經》規律運用之“無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⑴、“無我”之境界***道法自然***:

  ①、船到橋頭自然直:“無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的選擇;

  ②、順其自然:“無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

  ③、“無我”境界之表現:善惡終有報、惡人自有惡人治、敬天認命、逆來順受、船到橋頭自然直、為無為則無不 為等等。

  ④、“無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

  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

  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的選擇;

  ②、自我實現:“有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

  ③、“有我”境界之內涵:“仁義禮智信”之倫理原則、“溫良恭儉讓”之傳統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思想境界、以及“勇於探索、自強不息”之開 拓精神等等。

  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亦稱易經,簡稱易。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鬥爭。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傳為周人所做。《童子問易》有詩云:“龜長筮短道益損,象數和於羑里困?日月順行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易的主要意思是變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徵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

  《周易》是建立在“陰陽一元”論基礎上對事物執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事實上是包括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演變,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太極、理、氣觀及辯證法思想、人道主義思想等對西方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