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是怎麼建立的

  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那麼?

  建立背景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臺灣企圖將之佔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臺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親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浙江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壓倒“塞防”,清政府決心加快建設海軍。

  建設過程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禎***林則徐女婿***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禎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清政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北洋水師負責守衛京師,遂採納沈葆禎的建議,先創設北洋一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決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水師,北洋的成軍之路由此開始。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水師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水師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福建水師負責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劉公島立軍。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覆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建立完工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九、東亞第一的海軍艦隊。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火炮皆落後於日本。

  主力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展開了一場極具慘烈的遭遇戰,即黃海大海戰。北洋海軍剛在運兵東北大東溝返航途中突遭日軍,雙方開戰。日本海軍終因遠洋作戰,且不熟海形,而首先退出戰鬥。但是此後,李鴻章害怕被日軍反擊,提出所謂“保船制敵”“避敵保船”,將水師全軍藏在威海衛的避風港中,將黃海、渤海的制海權白白送給日軍。次年,日軍發動威海衛戰役,遭到陸上和水上四面包圍的北洋水師,在水陸兩面的夾擊下,最終只得無奈覆沒于山東半島。

  重建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精華盡失,原北洋艦隊官兵被全部遣散,海軍衙門及內外海軍學堂全部撤停,清政府中的頑固派認為是辦海軍而招來了災禍,主張韜光養晦,徹底停辦海軍,否則會“欲禦侮反而適以招侮”。但在直隸總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力堅持下,清廷於1896年下令重建北洋艦隊,並準備聘用原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回華教練,1898年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更是提出“非添設海軍、籌造兵輪無以為自強之計”,經過數年努力,至1899年,重建後的北洋艦隊初具規模,同年4月,清廷任命葉祖珪為北洋水師統領,薩鎮冰為幫統。

  此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洋艦隊停泊在大沽口的四艘驅逐艦被掠走,海軍建設再度經歷波折。1905年,清政府在南洋大臣周馥建議下,命令統一南北洋海軍,葉祖珪任提督,同年葉在軍中去世,由薩鎮冰接任。

  合併

  1908年宣統皇帝溥儀即位,次年任命載洵和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把全國四支艦隊***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統一改編,分為遠洋和長江兩個艦隊,由程璧光任巡洋艦隊統領,沈壽堃任長江艦隊統領,薩鎮冰任海軍總司令。

  結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海軍受命前往漢口鎮壓革命,但海軍官兵大都同情革命,準備發動起義,海軍提督薩鎮冰默認了起義行為,11月晚11時薩鎮冰發出“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的訊號,黯然離開艦隊,11月15日海軍九江易幟,宣告了晚清海軍滅亡,在晚清時期海軍的基礎上誕生了民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