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調查報告範文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那麼你們知道春節調查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
春節春雨春花豔,新年新歲新日紅。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廣東省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知行學社的部分成員利用寒假的閒暇之餘就“春節文化”這個課題在廣東省梅州市展開熱火朝天的調查活動,經過一系列的訪談、觀察和問卷的形式對梅州地區的春節文化進行認知、瞭解,最後對調查春節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的活動、以及春節期間的開銷三個方面的總結如下:
一、隨著觀代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一連串的急劇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著無形的危機。
“祭祖”這個春節中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城鎮的新一代,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身後無憂了,不僅不用再耕田種地,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在春節裡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意義因而有所減退,據調查將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諸多因素導致新年時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處城區,傳統觀念較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餘下的66.1%尚還有延續”祭祖“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這種社會生活日趨現代,人們越來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會隨著歲月的累積而丟失,現在已成為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守歲” 則是春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要省略掉的話,那麼肯定會影響到節日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節日氣氛不濃,進而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在於為了祈求長命百歲,而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和熱情,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這樣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舊熬夜“春晚”,共度這樣辭舊迎新之夜;只有餘下的少數人或者沉溺於網路,無心“守歲”。“守歲”便利了人們的溝通,在日新月異的洪流中仍在進行。 20世紀以來我國的主流文化: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的觀念盛行,加之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巨大的衝擊。近年來,物質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中的人們較為個性化同時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
樣化的節日,這些因素讓人們對春節的傳統的風俗民情,深層的春節文化逐漸淡忘,拯救春節傳統習俗文化已經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雖然春節依舊在,但人們隨著生活的發展進步而改變,有些人在春節中只是走走形式而從未留意春節偉大文化遺產的不斷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節傳統仍需要我們繼承發揚。
二、當代社會,平時工作日的逐漸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但過年不再是們停耕休作的休息時間,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門走親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壓力藉此尋求解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的飛速發展,過春節的花樣不斷變化更新,幾年變一次。呼機拜年,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至今又有旅遊過大年一說。回憶起以往過春節的重點、主題,可以看出物質生活豐富陳設 ,年卻越過越淡了。據所查資料顯示,在50年代春節著重於年夜飯:幾年肉快活吃幾天:而在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裡過年: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80年代則是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春節的活動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變化,據我們的問卷得知, 除了涉及與春節有關的活動,有12.3%的人還會在家學習讀書,其大多數為學 生:有27.6%的人覺得出外觀光不乏是一個有趣的設想,其大多是在家賦閒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層領導人:有5.7%的人則認為在春節之作還應做一些在職的工薪階層:有54.4%的人則認為還應有其它更好的活動來豐富春節的空餘時間,這當中包含了各個階層的人群,因此,現代的人們也更多地渴望春節裡能夠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快樂,每個人都有對春節的不同詮註。
三、慶祝春節當然少了經濟支出,並且春節的開銷也可算得是衡量春節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還是一件大事:其次負擔漸重:送禮開銷高過贍養費。這兩個是春節中的常見現象。近幾年時,隨著打工熱潮高漲,春節回家過年的打工仔們的車費也就算到了春節的消費中:還有科技發展,手機簡訊拜年又成了當今的時尚,其費用算來也是不小的一筆。據瞭解,低層人群在春節期間消費大約在100—500元之間:中層人群消費在700—1000元之間:高階層人群則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多數人已能夠過上一個富足的好年。
時代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題相信會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現在大多數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讀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燦爛文化的一面,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賀的和諧佳節。
2:
每一年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風俗,寓意壓住邪祟。隨著經濟條件愈來愈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均勻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往年上漲了5%。其中,收得最多的孩子,壓歲錢有2萬元,收得最少的為0元。
90個孩子人均壓歲錢4867元
壓歲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90名孩子在春節一共收到43.8萬元壓歲錢,人均收到約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總數在1000到5000元之間。
一位參與調查的高姓初一女生說,她每一年的壓歲錢基本都很穩定,都是親戚給的。爺爺奶奶給很多,有1000元;父母這一輩的給500元,所以每一年基本都在4000元上下。
8名孩子今年的壓歲錢收進在1萬元以上。其中壓歲錢收得最多的孩子有2萬元,共有3人,1人來自商人家庭,兩人來自公務員家庭。
公務員家庭壓歲錢人均水平最高
在參與調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均勻水平最高,共有18個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萬元,均勻約為5783元,高於壓歲錢均勻水平。與往年相比,公務員家庭的人均壓歲錢上漲了4%。
一位今年收到了4000元壓歲錢的孩子表示,今年他收到的最多的一份壓歲錢是2000元,是父親同事給的,基本每一年都有一些爸爸同事來家裡拜年,給的都很多,不過錢在我手裡只是摸一下,很快就交給爸爸媽媽了。
壓歲錢均勻水平最低的是工人家庭的孩子,共有6人,均勻收到壓歲錢3833元。
唯一5%的孩子能支配壓歲錢
在調查中,61%的孩子表示,學校老師、家長從未教過理財知識。
與其相對應的是,只有約5%的孩子具有對自己壓歲錢的盡對使用權,直接交給家長或被父母存進銀行賬戶的,佔到了76%。
13歲的凝凝是具有盡對使用權的孩子中的一位。我能把握我的壓歲錢,是由於我爸媽信任我不會亂花錢。凝凝說。
而12歲的晨晨恰巧相反,她從小到大沒拿過可供自己支配的壓歲錢。爸爸媽媽以為錢只要給我,我肯定會亂花。他們也沒教過我理財的知識,我也不懂這些,連錢都沒有,我還怎樣理?
案例1
王某萌 女,10歲 小學四年級 今年收到壓歲錢2萬元
明年我不想做小土豪
今年春節,我累計收到2萬元壓歲錢。與往年相比,多了三千。我向親人們晒收穫時,他們笑我是小土豪。
我今年收到的紅包中,奶奶的貢獻最大,一次就給了我一萬,我不想要奶奶的錢,但她非往我手裡塞,不收的話奶奶說她會生氣,會不興奮。
叔叔阿姨、舅舅姑姑也給我錢,少的五六百,多的一兩千。
每次串親戚,攥著厚厚一沓鈔票,我其實不開心,我知道這些錢我不能隨便花,我得上交給爸爸媽媽,讓他們幫我存著。另外,爸爸媽媽也需要給親人的孩子發紅包。人家給我多少,他們給人家多少。
與其說這是壓歲錢,不如說這是大人們之間的一場面子游戲。我們也參與進往,紅包裡有新年的祝願,也有我的無奈。
這幾年,我收到的紅包愈來愈大了,錢也愈來愈多了,但真正屬於我的錢沒有。我有兩個想法,一是拿出所收紅包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由我自由支配;或大人們給我們發的錢少一點,五十元或一二百元,真正地作為零花錢。
但這倆想法的可行性幾近為零,我說第一個想法時,爸爸媽媽只是笑了一下;說第二個想法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是隻笑不答。
明年,我想說服奶奶,讓她少給我點壓歲錢,我不想做小土豪。
3:
一.過年長輩為何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何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裡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一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熱,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往,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顛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著孩子永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知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不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類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外形的避邪品。這類錢幣情勢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昇平、往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庭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風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道賀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往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很多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化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風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賞給孩子。***以後,則演化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意味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成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賞給孩子們,由於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祥。
二.過年時為何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外形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類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依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如出一轍,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代餃子一詞的詞源。這類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風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候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記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食糧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冷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輕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外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記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外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緣由: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看。
在包餃子時,人們經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祥。如吃豆腐,意味全家幸
福;吃柿餅,意味事事如意;吃三鮮菜。意味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意味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但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