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學反思
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那麼測量平均速度這課的教案怎麼設計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中物理,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瞭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3.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絡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資料的嚴謹作風。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說“承上”是因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識的核心,通過測量平均速度,加深學生對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說“啟下”是因為本節是第一次分組實驗課,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體會間接測量物理量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教材設計實驗來鞏固平均速度的知識,練習用停表測時間,用刻度尺測長度,選用的器材比較簡單,只有木塊、斜面和小車,通過在斜面的中間放上鐵片,用來劃分兩段路程,在小車或小球撞擊鐵片時記錄時間,兩段時間之和就是小車在斜面上的總路程所通過的時間。教材要求學生計算前半程和總路程的平均速度,應當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在計算中複習鞏固解決物理計算題的方法和步驟,通過分析實驗資料,體會說到平均速度時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學策略
創設做變速運動的物體的例子,學生容易判斷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也能猜想出物體速度是怎樣變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必須進行速度測量。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要測量速度,必須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測量下滑的小車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鞏固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同時讓學生鞏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過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會不同。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五、教學過程
1. 問題設計的難度。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問題太簡單,導致學生可以不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這類問題其實根本沒有設計在教案裡,是自己根據實況想到的,這種想到就說出來的無難度小問題,是不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的。其二是問題設計的過難,導致學生即便經過思考,還是不能形成確切的表述。從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都不是直接問這種關鍵性的問題,而是給學生搭臺階,層層遞進的問問題,既有難度,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不失引導,使同學能迅速解決。所以在今後的備課中,要把關鍵性的問題“分步化”,大問題化成有層次的小問題,給學生一定的緩衝,使得問題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煉自己的語言,不要像在沙灘上撿貝殼一樣,喜歡哪句講哪句,想到那個例子說哪個例子,這些都會使自己的課堂語言繁雜並重復,這種未經過加工的教學片斷是不成熟的,對學生來說很不利。
2. 要分清誰是課堂中的主角。這節課設計的最大弊病就是沒有分清教學主體,導致課堂仍然停留在“以講代學”舊模式中。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甚至自問自答,學生成了錄音機,筆記本,僅需聽講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單方面的灌輸。 這種課堂模式學生會聽的很累很無趣,容易走神。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腦。讓傳授知識與學生動手實驗穿插進行,讓傳授知識與學生的問題思考穿插進行,慢慢的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與訓練發展。有的時候,備課中也考慮是否讓學生動手,但又怕學生一動手就亂哄哄,不好維持紀律,所以就拿掉了這個動手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現在想想,這種擔心雖不是多餘的,但是以拿掉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代價換取的課堂紀律,是無意義的。所以,今後要多讓學生說,多讓學生做,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這有利於學生的真正發展。
測量平均速度教案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瞭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3.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絡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說“承上”是因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識的核心,通過測量平均速度,加深學生對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說“啟下”是因為本節是第一次分組實驗課,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體會間接測量物理量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教材設計實驗來鞏固平均速度的知識,練習用停表測時間,用刻度尺測長度,選用的器材比較簡單,只有木塊、斜面和小車,通過在斜面的中間放上鐵片,用來劃分兩段路程,在小車或小球撞擊鐵片時記錄時間,兩段時間之和就是小車在斜面上的總路程所通過的時間。教材要求學生計算前半程和總路程的平均速度,應當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在計算中複習鞏固解決物理計算題的方法和步驟,通過分析實驗資料,體會說到平均速度時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學策略
創設做變速運動的物體的例子,學生容易判斷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也能猜想出物體速度是怎樣變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必須進行速度測量。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要測量速度,必須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測量下滑的小車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鞏固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用停表測量時間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同時讓學生鞏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過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會不同。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匯入新課(5分鐘) |
多媒體播放一組視訊或圖片:在草地上滾動的足球,從房簷下落的水滴,從斜坡自動滑下的自行車等。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物體速度是否變化?怎樣知道速度是如何變化的? 學校即將召開秋季運動會,初二(3)班的李老師和本班四位參加4×100m接力賽跑的同學到運動場進行賽前訓練。練了一會兒,同學們開始討論:甲、乙兩同學都認為丁同學跑步途中的速度越來越慢;丁同學則認為甲、乙的觀察都不準確,他感覺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李老師看到同學們爭論起來,笑了笑說:“同學們,證明自己或別人的看法是否正確,需要收集有說服力的證據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證明丁同學跑步速度是越來越慢,還是越來越快的呢?” 如圖1,讓小車從斜面滾下,觀察小車的運動速度是否改變?怎樣測量小車的速度? 圖1 |
欣賞,閱讀,並思考。學生容易判斷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也能猜想出物體速度是怎樣變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必須進行速度測量。 學生思考:只要測量出丁同學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斷了。 學生觀察討論,得出:小車運動速度越來越快。要測量小車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測出小車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小車運動的時間t,由公式可算出小車的平均速度。 |
從熟悉的例項入手,引出物理問題,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激起學習的興趣。 結合具體例子提出物理問題,便於學生思考回答。 |
|||||||||
新課教學(30分鐘) |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讓學生閱讀課本中關於實驗的內容,要求學生明確該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各個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總結: 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秒錶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依據的原理是,需要測量的是運動小車通過的路程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主要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放好”“讀對”“記全”。 停表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使用停表前應觀察秒錶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線。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動──啟動,長短指標開始轉動;第二次按動──暫停,長短指標暫時停止轉動;第三次按動──回零,長短指標迅速回到零點。 金屬片的作用:便於測量路程和時間。 1.實驗前的準備 指導學生將斜面調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這樣會使小車滑下的時間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於摩擦,小車可能無法自行下滑。還要調整好小車的運動方向,不要使它從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組內人員的分工,哪一個學生操作小車,哪一個操作停表,哪一個記錄資料,要分工明確,並協調好。 學生練習用停表計時,先將小車放於斜面頂端,將金屬片置於斜面底端,並開始數數:“5、4、3、2、1、0”;讀到“0”時操作小車的同學釋放小車,負責計時的學生迅速啟動停表計時,當聽到小車撞擊金屬片的聲音時,學生立即按下停表,並報出數值。應讓學生練習幾次,熟練以後會使測量的結果更準確些。 2.學生分組實驗 要求按圖2組裝器材,注意調節斜坡坡度,小車運動到底端所用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計時,測量的誤差越小。 圖2 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把s1和後面測得的資料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 (3)根據測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 (5)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資料展示:將幾組學生填好的實驗表格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對比每組的實驗資料,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求得的不同路程裡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討論總結:做變速運動的同一物體,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並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s這段路程或在t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嚴格地講離開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平均速度是沒有意義的。 強調:求解物體通過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時,一定要用物體通過的這段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注意對應關係。 思考: (1)你的資料和其他同學相同嗎?為什麼? (2)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的後半段的平均速度? (3)為什麼說到物體的平均速度時,必須要指明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填寫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簡單的實驗步驟、實驗資料的記錄(一般用表格呈現)、實驗結果。在實驗報告的後面還可以提出問題並對本實驗提出意見和建議,請同學們填寫完整實驗報告的內容。 |
學生閱讀思考並通過交流討論進行回答。 學生按要求操作。 學生按要求進行實驗。 學生通過思考回答:(1)不相同。因為斜面的坡度、選取路程等不同。(2)可以根據公式: 進行計算。(3)因為不同時間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
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本領。 為後面的分組實驗做好必要的準備。 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資料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體會間接測量物理量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 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
|||||||||
課堂小結(5分鐘) |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梳理機械運動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
這是一次公開課,在本節課教學中,我的思路明確,準確的完成了知識與目標的教學任務。但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的反應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現是很少有同學能回答問題,這足以暴露我這節課設計的不足之處——缺乏實效性。課後反思中體會到有如下問題:1. 問題設計的難度。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問題太簡單,導致學生可以不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這類問題其實根本沒有設計在教案裡,是自己根據實況想到的,這種想到就說出來的無難度小問題,是不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的。其二是問題設計的過難,導致學生即便經過思考,還是不能形成確切的表述。從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都不是直接問這種關鍵性的問題,而是給學生搭臺階,層層遞進的問問題,既有難度,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不失引導,使同學能迅速解決。所以在今後的備課中,要把關鍵性的問題“分步化”,大問題化成有層次的小問題,給學生一定的緩衝,使得問題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煉自己的語言,不要像在沙灘上撿貝殼一樣,喜歡哪句講哪句,想到那個例子說哪個例子,這些都會使自己的課堂語言繁雜並重復,這種未經過加工的教學片斷是不成熟的,對學生來說很不利。
2. 要分清誰是課堂中的主角。這節課設計的最大弊病就是沒有分清教學主體,導致課堂仍然停留在“以講代學”舊模式中。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甚至自問自答,學生成了錄音機,筆記本,僅需聽講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單方面的灌輸。 這種課堂模式學生會聽的很累很無趣,容易走神。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腦。讓傳授知識與學生動手實驗穿插進行,讓傳授知識與學生的問題思考穿插進行,慢慢的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與訓練發展。有的時候,備課中也考慮是否讓學生動手,但又怕學生一動手就亂哄哄,不好維持紀律,所以就拿掉了這個動手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現在想想,這種擔心雖不是多餘的,但是以拿掉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代價換取的課堂紀律,是無意義的。所以,今後要多讓學生說,多讓學生做,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這有利於學生的真正發展。
▸ 加速度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