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白手創業的例子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多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學習他們,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方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些關於,希望能夠引起您的共鳴。

  一

  35釐米長大饅頭賣1元,8年不漲價,每年賣2000萬元

  只賣1元,8年從不漲價,在一塊美食林立的土地,以及物價飛漲的今天,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如何殺出重圍並且持續盈利?圍繞一個饅頭,完成商業生態,升級商業模式,這樣的產品你可能學不會!

  饅頭的營銷學

  在重慶洋人街,有很多怪事。

  比如,世界最大最牛的廁所,沒有收銀員的小貨攤,以及1元錢的美心饅頭。

  黃昕是洋人街美心饅頭的負責人,在她眼中,饅頭有一種樸實的情結。

  個頭飽滿的美心饅頭,長得像擀麵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饅頭”,每一個有35釐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饅頭的4倍。在遊人如織的洋人街,總會看見排著的長長隊伍,提著一大包饅頭的人們。“跟重慶小面、陳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樣,美心饅頭也成為重慶的美食名片。”在黃昕看來,看見自己的饅頭如此受歡迎,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洋人街的美心“擀子饅頭”

  如今的美心饅頭還是小小的網紅,有一幫簇擁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幾乎一半的結果會提到它。和饅頭來一張合影,比一比誰的臉小,或者分食饅頭秀恩愛,層出不窮的新鮮玩法,讓普普通通的饅頭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饅頭的名聲,漸漸地在當地家喻戶曉,洋人街的人氣也因此越來越大,“打的去洋人街買饅頭”成為一時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種煩惱,黃昕描述到:“一天賣兩噸麵粉,節假日還要翻倍,有時更是要24小時加工。”

  一個饅頭成就了整個洋人街,但背後的過程卻是艱辛的。

  早在2006年,彼時的洋人街剛剛開業,交通還很不方便,遊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務完全跟不上,甚至連最基本的餐飲都無法提供。

  “解決這個問題,並打響市場,需要一款拳頭產品來引導”。黃昕說,“大眾都能接受的饅頭成了第一選擇。”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為了做饅頭而做饅頭。於是從2008年開始,洋人街就著力打造“1元錢經濟”,豆花、餈粑、麵包和礦泉水等1元食品可謂五花八門,這些低價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每天銷量超過8萬件。

  可饅頭畢竟是北方的主食,南方人吃得少,市場本身不大,“前期經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是黃昕經手以來,最難忘的一段時間。“最初美心饅頭的知名度低,洋人街也是假日經濟,平時人不多。”為了開啟銷路,引導顧客去洋人街消費,黃昕和團隊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時間,他們幾乎跑遍了市區每個人多的地方,每天開車派人做地推宣傳,直到天黑連路燈都關了,才收攤回家。堅持了半年,基本打開了銷路,人們知道重慶有個洋人街,洋人街有個美心饅頭。

  美心饅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品牌,成為一種即食又便於攜帶的旅遊小商品,風靡於洋人街的街頭巷尾。

  “1元饅頭是招牌,是洋人街食品線的引導者,更是洋人街的縮影。”黃昕回答。

  饅頭的經濟學

  依靠“1元策略”,美心饅頭的銷量很好,但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卻浮出水面。

  隨著原材料漲價,饅頭的成本不斷增加,1元的饅頭很快出現虧損。“2008年50元一袋麵粉,一個饅頭還能盈利幾角錢,現在漲到100元一袋,饅頭的成本也達到1.5元。”擺在黃昕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饅頭漲價,要麼分量減少。

  為了此事,美心集團董事長夏明憲專門組織開了一場會議,他甚至拍著桌子說道:“美心饅頭打死也不漲價,不減量!”

  同時,外界也不斷髮出質疑聲。“打死不漲價的饅頭到底能夠撐多久?”“發生通貨膨脹,老闆能頂得住嗎?”

  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黃昕意識到,沒有商業化的邏輯,饅頭根本不能持續地走下去。“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沒有一個辦法,既不用漲價減量,又能持續發展?黃昕慢慢發現,美心饅頭其實帶來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卻沒有好好利用。“把顧客、饅頭和其他食品捆綁在一起,通過饅頭帶來顧客,然後從其他食品上盈利。”黃昕說道,“雖然饅頭賣一個虧一個,但是圍繞饅頭的衍生產品利潤填補了一元饅頭的虧損。”由於銷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進貨價格比市場低,再加上美心饅頭周邊,有了酸辣粉、香辣豆乾以及各種伴飲的攤位,已經形成一個食品生態。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招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方法,不僅讓饅頭生存下去,反而賺到更多的錢。

  現在黃昕不擔心饅頭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反而是1元的饅頭賣斷貨最讓她頭疼。“美心1元饅頭的招牌不能砸,如果1元錢饅頭斷貨了,只賣兩元錢的麵包,顧客會懷疑1元饅頭只是噱頭,我們是欺騙顧客。”

  饅頭賣得好,市場上也紛紛出現山寨品。有商家模仿美心饅頭,外形上如出一轍,價格上也打出“只賣1元”,但是根本上沒有洋人街美心饅頭的生態模式,單一的產品很快承受不了持續的虧損,只好把分量減小一點。“減少了分量就明顯不是美心饅頭,還不如去洋人街賣。”銷量小了,產品積壓,造成口感很不新鮮,最後這些“山寨店”基本都關門了。

  在在重慶涪陵區藺市鎮美心紅酒小鎮,美心集團也照搬洋人街的模式,在當地開發了美心饅頭,因為比市場價格低,這裡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人專門來批發美心饅頭,然後把一個美心饅頭切成幾個,再轉手以1元一個的價格賣出去。”這種倒賣的生意,讓美心饅頭的團隊也很無奈,“這沒有違反遊戲規則,的確也是美心的饅頭,打假怎麼打。”美心饅頭成了當地的饅頭工廠,也成了一條美食風景線。

  沒有組合拳的產品和規模化的生態,美心饅頭的特殊商業模式很難複製,這已經形成洋人街獨有的饅頭經濟現象。

  饅頭的工匠學

  最早的時候,美心饅頭的生產線只有一條,還是在一個破舊的茅草房,由於供不應求,現在已經增加至三條生產線。站在重新裝潢的店面外,通過透明的櫥窗玻璃,可以看見整個饅頭的加工過程。

  從一把麵粉到最後的成品,為了做好一個饅頭,八年如一日,對於這份工作,黃昕和她的團隊從未間斷,也從不埋怨。

  因為熱愛,所以追求。經過不停地改良,美心饅頭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學。“同家裡面的手工饅頭相比,我們的講究更多,比如和麵精度就必須達到規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輔料都是標準化機器生產,而這整套機器也是通過美心饅頭的實際情況組裝改良的。

  在不同的季節,因為溫度和溼度的變化,麵粉在醒發的時候也會有差異。“有一次,供應商的麵粉用手工做出來沒有問題,但是用機器做出來,開啟蒸爐的時候,本來看起很飽滿的饅頭瞬間就縮緊了。”對於這種不合格的產品,黃昕表示不會二次加工再賣給顧客。“洋人街有魚塘,這種產品會做成餵魚的飼料,饅頭做不好是技術問題,缺斤少兩是人品問題。”

  因為饅頭的特殊性,保質期不會很長,追求新鮮度的美心饅頭,更不會委曲求全的新增防腐劑,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運輸半徑和範圍的縮小,讓它的電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現在,圍繞美心饅頭的洋人街食品線,員工已經超過一百人。“新員工需要組織專門的饅頭培訓,老員工也有定期考核,公司還派人去北上廣和日本學習先進的食品機械和管理。”既是為了一個饅頭,也是為了一份工匠精神。

  “有時候你會看見開豪車來購買的人,也會看見很多社會底層只為填飽肚子的人,美心饅頭在他們面前沒有貧富之分。”這種善的商業邏輯和價值,也成就了一項民生工程。

  在進駐洋人街之前,美心饅頭在海峽路有過一個老店。提起這件往事,黃昕至今還很感慨:“經常可以看見一對做環衛工作的老夫妻,當時我們有兩塊錢免費劵的活動,你可以看見他們每天都來排隊領受,一個饅頭加一杯玉米羹,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美心饅頭除了對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之外,對於抑制洋人街的物價也有很大的作用。洋人街裡面也有其他外來的經營戶,但是都是捆綁在洋人街做生意,美心饅頭起到了平抑價格的作用,欺客宰客,漫天要價,這種現象在洋人街幾乎很少發生。“老百姓一提到洋人街,都是豎起大拇指。”

  因為僱傭收銀員的成本高,在每個美心饅頭的售賣點,都安放得有一個一米多高的投幣箱,顧客自己投幣,因為零錢太多,每天還要安排人來數錢。“今年過年期間,6天賣了100萬元,七十多袋裝零錢的編織袋,堆了半間屋。”

  2015年,美心饅頭的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相比掙錢,更大的價值是帶來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慶著名景區。黃昕已經記不起來自己賣了多少饅頭,摸了摸頭笑著說:“1億個肯定有了!”

  二

  她2次創業外賣只送面,如今饞師兄估值達2000萬

  “我們不止有情懷,還有祕密武器。”

  這是饞師兄在位於成都軟體園店的標語。

  成都軟體園天華路被成都人譽為“小吃一條街”,幾百米的小街上雲集了眾多面館、中餐和特色美食,有些江湖“險地”和兵家必爭之地之意。

  小小的店面格調滿滿,擠滿了顧客。據創始人陳蘭介紹,饞師兄是一家去年十月才正式上線的新興餐飲公司,因為通過兩年技術研發,解決了麵條在煮熟後不能久放的難題。

  饞師兄憑藉這一獨一無二的核心技術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在短短半年時間裡,就以“我們外賣只送面”的精準定位在軟體園打開了知名度和市場。

  這家店據說僅用了一個月就完成了立項、裝修、開業。

  “當時我們在極其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這家要轉讓的鋪面,但是房東只給了我們不到一週的時間籌措資金,於是我們緊急啟動了眾籌計劃,在短短三天內就超額三倍完成了眾籌。”說起眾籌的火爆,陳蘭掩飾不住內心激動的心情。

  這便是饞師兄的第一家門店。

  據陳蘭講,饞師兄的團隊是由廣告創意人、影視導演、資深餐飲行業運營管理人以及行政大廚跨界組成的專業團隊,全職員工在20人左右。

  目前饞師兄有生產部、品牌部、營運部,除了品質的保障,在自身品牌的塑造和推廣上本身就具備別人沒有的優勢。

  獨門技藝,外賣只送面

  在寫字樓和白領人群較為密集的地區,外賣自然而然成為了剛需。

  而陳蘭正是發現了其中的商機。

  通過調研,她發現目前外賣基本上只有米飯的選擇,但相當大一部分人喜歡吃麵。包括之前北方的同事,寧願吃兩個饅頭也不願意吃盒飯。

  麵條和米飯一樣,都是主食,是剛需。就世界範圍來說,吃麵食的人口比例大於米飯,中國地區不一樣,比例不一,但就北上廣深這樣的以外來人口居多的大城市來說,比例比較均衡。

  “外賣市場有多大,外面送面的需求便佔有半壁江山。”

  最後,她提出了一個問題。能否有一款可以外賣的麵條?她就此諮詢了身邊很多喜歡吃麵的朋友,他們都表示很需要這樣的一碗麵。

  於是,陳蘭便開啟了2年的研發之路,而這已經是陳蘭的第二次創業了。

  他們先期投入了100多萬進行產品研發,包括建立中央廚房等基礎設施。

  當前,已經完成產品標準化,建成一個目標日承載量2000份的中央廚房。外賣上線100多天,老客戶佔比達到60%。

  對於外賣送面,更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當面送到你面前時不是已經坨了就是涼了,從而嚴重的影響了食麵時的口感。

  對此,陳蘭苦心研究兩年的技術終於派上了用場。

  “保證麵條口感是我們的技術核心。”

  她向i黑馬解釋到,面不坨其實是通過原材料選擇、麵條生產、產品製作等環節環相扣,最終綜合呈現的結果。

  饞師兄通過改變麵條中麵粉、雞蛋等食材的配比***絕不含任何違規新增劑***,解決了麵條煮熟後無法長時間存放、外賣影響口感等現實難題。

  而對於送餐時的溫度問題,饞師兄則是全程80度恆溫。

  當i黑馬向陳蘭詢問今後會不會推出其他主食時,陳蘭則搖搖頭說到。

  “‘外賣只送面’是饞師兄的品牌口號,要讓大家一眼就能記住我們,我們想在麵條這個細分領域結出一顆碩果”

  似乎說到這裡時,陳蘭更加堅定了她的語氣。

  當然,這裡也有在陳蘭看來的一些難題。

  “其實這是整個外賣市場的問題,比如:平臺對商家的影響和制約,第三方配送客戶體驗的困擾,外賣平臺前期燒錢形成消費者貪便宜的習慣等問題。”

  而對於外賣平臺燒錢的說法,陳蘭認為,饞師兄只是在品牌的前期建設中會相對的投入基礎建設,不存在燒錢的說法。

  現在,各大平臺也在不斷合併和重組,我相信通過不斷的調整,市場一定會趨於理性,迴歸商業的本質,平臺燒錢也已慢慢在降溫。

  目前,饞師兄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已達2000萬元。老客戶復購率能夠達到60%,消費10次以上的復夠率能夠達到11%。

  饞師兄的下一步計劃是在半年內開6-8家線下體驗店。

  而擴大配送範圍也成為了其目標之內的計劃。

  “我們未來的發展模式是實體體驗店即外賣配送點,未來我們將覆蓋整個城市,實體店2-3公里範圍的寫字樓都可以覆蓋我們的外賣。”

  二次創業,“痛”並快樂著

  饞師兄是陳蘭的第二次創業。

  作為一名女性創業者,她有著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並且勇於嘗試。

  陳蘭在創立饞師兄之前,是四川四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從那時起到現在已有7年了。

  而創立“饞師兄”正是我們前中所說的,她希望可以拯救寫字樓裡面“無面不歡”的這群人,同時,她更希望把成都的美食帶向全國。

  她說,每當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或解決一個重大難題時是最開心的,而心情最低落時,往往是公司面臨缺錢缺人才之時。

  “最困難還是資金。”陳蘭對i黑馬說。

  在她眼中看來,饞師兄的團隊、方向、目標都很明確,而團隊成員在各自的領域也都很專業很優秀,大家也都很拼。

  一個想法變成現實,整個流程是需要不斷優化的,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一定創新的公司,所以前期流程中的不斷試錯很重要。

  創業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生活充滿無限的精彩,當然也可能是驚嚇,需要創業者有一顆頑強的心臟。

  這是陳蘭對於創業意義的理解,也是每一位創業者應當必備的。

  創業是持續進行中的狀態,是生活的常態。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有許多創業者無法平衡自己與家庭的問題。

  對於陳蘭這樣一位女性創業者來說,更加難以平衡。

  “家人的理解和支援是最重要的”。

  在她看來,在創業的過程中,家庭生活只能見縫插針的參與,並且提高每次活動的質量,讓相處的時光都儘量愉快。

  在缺少陪伴家人的情況下,要跟他們多溝通多表達,爭取他們發自內心的支援。

  “現在可能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饞師兄上,希望它能成為中國外賣麵條的第一品牌”。

  這是最後陳蘭對i黑馬說的一句話。從話中的字裡行間透露著這位平凡女性的野心,同時也透露著她對饞師兄品牌的愛。

  就像開篇所說,“我們不止有情懷,還有祕密武器”。

  希望我們能在不久的將來都能收到這張美食“名片”。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