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是怎樣讀書的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讓我們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希望大家在學習的路上越來越好。

  介紹

  高爾基的讀書故事

  一天晚上,母親不知到哪兒去了,留我在家看小孩。我閒著無聊,就翻開繼父的一本書——一大仲馬的《醫生札記》,我發現裡面夾著兩張鈔票,一張是十盧布的,一張是一盧布的。書看不懂,我把它合上了,可是忽然轉念一想,一個盧布不但能買《新舊約教科書》,而且說不定還可以買一本寫魯濱遜的書呢。前不久,我在學校裡聽說有這樣一本書。在嚴冬的一天,課間休息時,我給幾個男孩講故事,突然,一個小孩輕蔑地說:

  “這算得了什麼故事——***,魯濱遜才是真正的故事呢!”

  當時,還有幾個小孩也讀過魯濱遜的書,他們都稱讚這本書,外祖母的故事不受歡迎,這使我心裡不高興,於是就決定要讀一讀魯濱遜,為了到時候我也能說:這才是***呢!

  第二天,我回到家裡時,只見母親站在爐臺旁,手裡拿著平底鍋把兒,正在煎雞蛋。她用奇怪的微弱的聲音問道:

  “你拿了那個盧布嗎?”

  “拿了,你瞧——書……”

  她抄起平底鍋狠狠地揍了我一頓。安徒生童話也被她沒收,不知藏到什麼地方去了,再也沒有找見。這比捱打更使我傷心。

  我在學校差不多學了整整一個冬天。夏天,我母親去世,外祖父馬上把我送到一個繪圖師那裡當學徒。我雖然讀了幾本有趣的書,但並沒有引起我對讀書的強烈願望。再說,也沒有工夫去讀書。直到十四歲左右,我才會自覺地讀書。

  當我發現,幾乎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展示了一個新的、奇妙的世界,都在敘述我既不知道也沒有見過的人物、感情、思想和相互關係的時候,我是多麼地驚訝啊。我也許難於十分明白而確切地表達出我的感受。我甚至覺得,我周圍的生活,每天展現在我眼前的一切嚴峻、骯髒而殘酷的事物,都是假的,都是不必要的。而真實的和必要的事物,只是在書本里才有。在書本里,一切都合理一些,美好一些,也更有人情味。有的書雖然寫到了人們的粗暴、愚蠢和苦難,也描寫了一些凶狠而卑劣的人。可是,書裡還寫了另外一些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人物。這是一些正直、誠實、意志很堅強的人,他們為了真理的勝利,為了美好的事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可是,嚴峻而明智的生活又使我從這種令人愉快的眼花繚亂的狀態中清醒過來。

  每逢禮拜天,當我的主人們出去作客或遊玩的時候,我就從悶熱的、充滿了油煙味的廚房視窗爬到屋頂上,坐在那裡讀書。喝得半醉的、睡眼惺忪的挖土工人像鯰魚一樣,在院子裡游來蕩去。我從屋頂上居高臨下,觀看著院子裡發生的一切,心裡極端蔑視這種齷齪的、醉醺醺的、放蕩的生活。

  在挖土工人中,有一個工頭,別人叫他“派班的”。這是一個顴骨突出的小老頭子,名叫斯傑潘·列申。有一次,我正坐在草棚頂上,列申乾咳著,攀上梯子到我這兒來了。他在我旁邊坐下,用鼻子嗅了嗅空氣說:

  “有乾草的香味兒……你可找到了好地方:又幹淨,又清靜……你在讀什麼呀?”

  他親切地看著我,我很樂意地告訴他,我在讀一本什麼書。

  “是這樣。”他一邊搖晃著腦袋,一邊說:“是這樣!”

  然後,他沉默多時,用一個髒手指摳著左腳上裂開的腳指甲。突然,他斜著眼睛瞅了我一眼,像講故事似的,小聲但清楚地拉長了聲調說:

  “在弗拉基米爾城,住著一個有學問的老爺,姓薩巴涅耶夫。他是一個大人物。他有個兒子叫彼得魯沙,也總是在讀書,還勸別人讀書。後來,他就被捕了。”

  “為什麼?”我問道

  “就為了這個!別看書,要看的話,也別聲張!”

  他笑了一下,向我眨了眨眼,說道:

  “我看你是個規規矩矩的孩子,你不胡鬧。好吧,沒關係,就這樣吧……”

  有一次,我向他講了一個使我非常激動的故事,他也給我“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講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書本上的人。末尾,他講了—段令人難忘的話:

  “當然,這些事你還不可能全懂,不過應該懂得那些最主要的:瑣碎的事兒太多了,誰要是陷在這裡邊,那就出不來了。也就是說,沒啥出路了!瑣事纏身哪,懂嗎?”

  這番話有如一股活命的清泉,注入我的心田,我彷彿恍然大悟了。事實上,我周圍的生活確實是卑微的,盡是打架、放蕩、偷雞摸狗和罵街。我曾這樣想,人們之所以老是罵街,大概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聽的話和乾淨的話可講吧。

  書籍不斷地在我面前展現著新的世界。我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著名學者法拉第的肖像,讀到一篇我還看不大懂的有關他的文章,瞭解到法拉第曾是一位普通工人,這使我大為震驚。我覺得這簡直像童話一樣不可思議。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半信半疑地想。“這是不是說,挖土工人也能成為學者呢?我也能行嗎?”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於是我開始尋找:是不是還有一些名人原先也曾是工人?在雜誌裡,這樣的人我一個也沒有找到。不過,我認識的一箇中學生告訴我,許多名人最初都是工人,還舉出了幾個名字,其中有斯蒂芬遜,然而,我信不過那位中學生。

  我讀得愈多,書籍就使我同世界愈來愈接近,生活對於我也就變得更加光明,更有意義。我看到,有些人比我生活得更壞,更艱苦,這使我得到了一點安慰,使我不願同醜惡的現實妥協。我也看到,有些人善於使生活過得有意義,過得愉快,這是我周圍的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幾乎每一本書都輕輕地發出一種聲音,扣人心絃,使人激動,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大家都在受苦,都對生活感到不滿,都在尋求美好的東西,於是,他們彼此接近,互相瞭解了。書籍使整個大地、整個世界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每一本書都好像是用符號和文字刻印在紙上的一顆心靈,每當我的眼睛和理智接觸到這些符號和文字,它們頓時充滿了生氣。

  我常常一面讀書,一面掉淚——書裡對於人們的描寫是多麼地激動人心啊,人們是多麼可親可愛啊。我當時雖然是一個做著苦工並且老是挨打受氣的少年,但我卻暗自莊嚴宣誓,長大後,我一定要幫助人們,忠實地為他們服務。

  高爾基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

  1、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高爾基

  2、時間能醫好所有創傷,就因為它可以使一切死亡,包括所謂的愛和同情。——高爾基

  3、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傻子和一個騙子:傻子就是人的情感,騙子就是人的智慧、情感之所以愚蠢是由於它直率、真實,不會裝模作樣,可是不裝模作樣又怎能生活下去呢?——高爾基

  4、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高爾基

  5、人生易逝,惟其事業有時得以垂諸永久。——高爾基

  6、生活的意義寓於美和追求生活目標的力量,而且,應當使生活的每一時辰都有崇高的目的。——高爾基

  7、貧窮能使人沉淪,也能使人昇華。——高爾基

  9、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10、人永遠不能確切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應該問他,他以為自己是什麼人。***

  11、有時候一個人只有在他死後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讀一本好書一樣,只有讀完了最後一行,才能理解。——高爾基

  12、任何人也沒有發現,人與人的交往不過是一些空談,一些言之無物的空談,誰也不瞭解誰,誰也不想去了解誰。——高爾基

  13、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

  14、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爾基

  15、書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16、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高爾基

  17、假使你活著能夠認命,你就會平平穩穩,安安靜靜的活下去。不要頂風站著,有好多東西會隨風吹來的。——高爾基

  18、對於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高爾基

  19、一個人想要在生存鬥爭中取勝,要麼得有智慧,要麼得有野獸一樣的心腸。——高爾基

  20、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高爾基

  21、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

  22、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高爾基

  23、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高爾基

  24、理智要比心靈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25、對人來說,世界是一片暗夜,每個人必須給自己照亮道路。——高爾基

  26、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他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高爾基

  27、要是在兒童的食物里加一些銅,孩子的骨骼就長不好,會變成矮子,同樣,要是大人中了黃金毒,他的靈魂就會變得渺小,僵死,陰暗,就象一個只值五分錢的皮球一樣……——高爾基

  28、人們的醜惡並非全都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高爾基

  29、地球上簡直擁擠到可笑的程度,人們走的道路也都是一模一樣的。——高爾基

  30、不知道明天要幹什麼的人是不幸的。——高爾基

  31、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高爾基

  32、一個人的誕生,總伴隨著母體的疼痛和流血。——高爾基

  33、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樣。——高爾基

  34、也許一切謊言都是美好的,或者反過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謊言。世界上難得有什麼東西比人們的臆想,夢想和幻想等等更值得注意的了。——高爾基

  35、凡事只有一個結果:走著會死,躺著也會死!——高爾基

  36、是啊,生活是有本事懲罰不願為它效勞的人的……——高爾基

  37、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38、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高爾基。

  高爾基的人物影響

  在作家辭世近半個世紀以後,人們對他的興趣還是出現持續性的高漲。在歐美各國,不時掀起了“高爾基熱”。尤其是高爾基的劇本,不斷被搬上各國舞臺,或拍成電視、電影。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底層》和《仇敵》等在美國上演或播出,《仇敵》被劇評家認為“是已經播出的節目中最好的劇目”。在聯邦德國,上演過高爾基的《瓦薩·日列茲諾娃》,《南德意志報》評論說,這齣戲“以其揭露企業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現實”。而演出《避暑客》時,被評論家譽為文藝復興以來的盛事。而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過高爾基的劇本。

  高爾基的創作對美國進步作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創作中的“個人的社會活力”***指個人變革自我、變革社會和變革自然的創造力〉主題與“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題,以及處理這類主題的藝術風格,更是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在劉易斯的《巴位元》對“刻板的市儈”的描繪中,可以看到與高爾基的《苦悶的王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傑克·倫敦和德萊賽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到高爾基諸多方面的影響。

  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我國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鬥爭。[16]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