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雕像的意義

  鄭成功,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鬆,因受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又因受永曆帝封延平王,故也稱“鄭延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其父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本長崎縣平戶市***的田川氏;他出生於母親的故鄉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後繼承發展父業,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若不交稅必遭"倭寇"襲擊。又組織福建移民屯田臺灣,因此與荷蘭人的遠東利益衝突。在明朝尚存時,尚與荷蘭人殖民的臺灣和睦共處,向荷蘭福爾摩沙殖民當局交稅。而在明朝政權陷落後,鄭成功失去大陸基地,為奪得臺灣為落腳點,其令福建商船不與荷蘭人管理的臺灣貿易,斷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終成功驅逐荷蘭人的福爾摩沙殖民政府,以臺灣為基地建立南明政權。

  鄭成功抗清的同時,收復了被荷蘭佔領38年之久的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臺灣的發展。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現分屬晉江安海鎮,南安石井鎮***,祖籍莆田和漳州,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 《漳浦營裡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由固始縣入閩,於東晉永嘉年間,自河南固始縣白沙鎮避地到閩,後又從莆田遷往漳州,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鄭成功先祖自莆田遷往龍溪縣,後代再遷南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誌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誌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珏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墓誌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聯合另一位明末名將集結南明江南83營共計17萬餘人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因為相信清軍會投降,故一直等待,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數月英勇戰鬥,打敗侵佔臺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臺灣人民自由。

  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在今臺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明鄭時期,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收復臺灣要圖鄭成功兒時名福鬆,7歲自日本回國,住在安平***今晉江安海***鄭府。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鄭成功21歲從家鄉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就學,師從大名士錢謙益,錢謙益非常喜歡,為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1645年5月15日,清軍攻佔南京,摧毀了弘光政權。由於清廷在江南採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髮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一些明朝遺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後不久,鄭芝龍把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把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把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巨型花崗岩***雕像於1985年8月27日鄭成功誕辰361週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巖。覆鼎巖高24米,三面臨海,一面與鼓浪嶼接壤。雕像高15.7米,寬9.2米,重1400多噸,由625塊白花崗雕鑿嵌接而成。鄭成功的石雕像氣勢雄偉,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歷史人物石雕像。雕像分25層,地基深入岩層3米,並配備防雷設施,可抗12級強颱風,8級以上地震”。鄭成功像面朝波瀾壯闊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寶劍,形象挺撥剛勁,氣勢雄偉。

  198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廈門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廈門建立為海峽兩岸人民崇敬的鄭成功雕像,以密切閩臺之間地理相接、血緣相近、習俗相同、感情相融的傳統關係,要求雕像屹立在鼓浪嶼海濱,使過往廈門港的船隻和踏上廈門鼓浪嶼的人們都能看到鄭成功的英雄形象。是建國後福建最大的歷史人物紀念像。附近皓月園有顯示鄭成功率將士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大型雕像,周圍臺樹,遍植花木,為著名旅遊景點。

  雕像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時宜女士創作。

  作者簡介 時宜 女,1931年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49-1951年預科師從董希文先生學習素描。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畢業。1956年進該院蘇聯教授尼·克林霍夫主持的雕塑研究班學習,1958年畢業後一直從事雕塑創作。1986年赴愛爾蘭、倫敦、巴黎等地進行學術交流。

  曾任北京雕研所副主任、首都雕塑規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學會及女美術家協會會員。 主要作品參展、獲獎及收藏情況:《社裡老會計》***1958年***、《網球運動員》***1959年***;

  《雷鋒》、《老農》入選建國十五週年全國美展***1964年***;

  《高原之春》***木雕***入選建國三十週年北京市及全國美展,獲北京市優秀獎,中國美術館收藏***1979年***;

  《春雨》、《新歌》、《蘋果》等十多件紫砂彩陶作品,被中國展覽公司收藏,分別在非洲、亞洲等數國展出***1980年***;

  《阿媽》、《新歌》、《鐵窗》等參加由女雕塑家趙瑞英主持組織的北京女雕塑家聯展,《阿媽》***銅***獲北京市美展榮譽獎,並參加全國美展,後入選美院赴日展覽***1984年***;

  《鄭成功》紀念像***花鋼巖***獲1999年廈門特殊榮譽獎;《憶江南》選入美院20世紀大展,中國美術館收藏***1990年***;《東進》—陳毅雙騎像獲北京市美展優秀作品獎***1992年***;

  中國象棋古譜殘局《跨海出征》組成的雕塑群體,由紅·黑兩色石料製成,立於北京紫竹院公園,獲全國城雕優秀作品獎***1993年***;《被燒焦的母親》***玻璃鋼***被抗日戰爭紀念館收藏***1995年***;

  《香港昔日打工妹》***銅***選入迎香港迴歸美展***1997年***;

  《理髮》、《說唱》***銅***立於北京王府井新建東安市場門外***1999年***;《娃仔》***銅***為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2000年***;

  與馬改戶先生合作《麗人行》落成於西安大唐芙蓉園;

  《徐特立胸像》***銅***立於西安市育才中學。

  作品入選:《江蘇畫報》、《紐約華僑日報·北美日報》、《泰國星島日報》、《長江文藝》、《中國婦女雜誌》、《女雕塑家作品選》、《新文藝大系·美術集》、《讀者·中國婦女雜誌》、《中國美術全集》、《人民日報》、《北京晚報》、《羊城晚報》、《中國婦女報》、《中國城市雕塑五十年》、《慶香港迴歸畫冊》、《雕塑畫冊·雕塑學會雜誌》、《中國藝術雜誌》等。

  藉此雕像密切閩臺之間地理相接、血緣相近、習俗相同、感情相融的傳統關係,雕像屹立在鼓浪嶼海濱,使過往廈門港的船隻和踏上廈門鼓浪嶼的人們都能看到鄭成功的英雄形象。在紀念民族英雄的同時期盼兩岸同胞早日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