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解析

  微信成功的背後有其超強的研發能力、出色的內部資源整合能力以及不斷自我超越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微信成功原因的解析:

  有時候判斷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的成敗,你都不需要看資料,只需要看看周圍人就可以了。騰訊微信,現在不管走到哪,我們幾乎都可以看見有人在玩著微信,或者聊天,或者發新鮮事,或者“打飛機”。微信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

  當然,小編還是去查了一下公開資料:截至2011年11月,微信的註冊使用者已經超過5000萬。而到現在,微信的使用者群體已經超過5億!這是個可以給米聊很大壓力的數字。米聊是初創公司小米科技在微信之前推出的一款類似產品。這似乎是過去幾年數億故事的再次上演而已——一個新的網際網路產品興起之後,後加入進來的騰訊往往會最終抓住機會。

  對於這樣的故事,一個慣有的思路是,騰訊是一個大公司,擁有小公司所沒有的資源,而QQ聚集起了龐大的有粘性的使用者群,所以每每能夠成功複製新的產品和應用,而且影響到了小公司的生存空間,進而扼殺了創新。

  如果你瞭解一下美國網際網路的競爭路線,你就會覺得這種思路有問題了。Skype同騰訊一樣聚集了數以億計的即時通訊使用者,也同樣擁有很高的使用者粘性,但Skype最終淪落到了一個被數次出售的境地;Google、雅虎也擁有龐大的使用者群,也曾經什麼都去嘗試一下,但極少有成功的模仿產品。

  那麼為什麼騰訊能夠做到呢?

  懂產品:從模仿的角度來說,騰訊是一個很懂產品的公司。這使得騰訊模仿的每一款產品都能夠穩定在一個既定的水準上,類似那種工廠化的產品開發。這使得騰訊在產品層面上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對於其他大部分也是模仿國外應用的小公司來說,要達到類似的水準其實需要更長的磨合期。

  微創新:微信和米聊最初的模仿物件其實是kik,但後來隨著微信的發展,你會發現其實更像是Color。Color最初的定位就是那種典型的陌生人交往應用,微信從陌生人交往的角度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創新功能,如漂流瓶、搖一搖、檢視附近的人、秀二維碼等。正是這些創新的功能真正讓微信的使用者激增,而不是僅僅依靠與QQ和QQ郵箱的互通。

  執行力:作為一個大公司,騰訊在新產品上的執行力似乎並不遜色於初創公司。2010年12月10日,米聊釋出Android版,12月23日,釋出iPhone版;2011年1月12日,釋出Symbian版。微信2011年1月24日釋出iPhone版;27日,釋出Android版;29日,釋出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釋出4個平臺版本共44次更新。

  你看,同樣是模仿國外出現的某個新的網際網路產品,假如一個大公司在穩定性、微創新和執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創公司做得更好的時候,初創公司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即使你有一個原創的好想法被大公司複製成功了,那你仍然無需抱怨——很可能關鍵的原因是你的點子太簡單了,或者你沒有把這個好點子做出門檻。

  對創業公司來說,最難複製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和真正的創新能力。假如扎克伯格把點子還給Winklevoss兄弟,恐怕就不會有現在的Facebook了,因為像牆、戳一下以及開放平臺這些真正將Facebook推向高潮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來的。

  國內的創業者經常指責騰訊利用其強大的使用者資源來整合新業務,以至於讓創業公司喪失成功機會,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在指責騰訊創新的時候,創業者也要思考自己是否是真的在創新,如果大家都是模仿者,那麼騰訊表現出的創業公司才具有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也是值得稱道的。

  我們甚至可以換個思路去看待創新問題。美國媒體在評價這個歷史堪比美國線上的公司的時候,更多的是帶著羨慕的口吻,它們最初提供的服務都以即時通訊著稱,而美國線上在美國網際網路領域打醬油,而騰訊經過不斷的創新,是全球不多的幾個在使用者規模和使用者依賴度上接近Facebook的公司。十幾年歷史在網際網路業差不多是骨灰級公司了,對比那些曾經表現為一統江湖架勢的公司來說,騰訊大而不倒的祕訣,恐怕也只有創新才是唯一解釋,商業就是這樣.

  微信成功的意義解析:

  第一、這是一個標誌,意味著微信已經從一個純粹的移動通訊社交產品升級為一個移動門戶、移動資訊平臺。顯然,這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第一張船票”這一稱號具有重要象徵意義。

  第二、它給微信未來商業模式的擴張增加了更多想象空間。微信從一開始的移動通訊社交平臺,到擴充套件到移動電商平臺,再到後來的移動媒體資訊平臺,搜尋功能的出現,為這三者的打通、以及更多新商業模式的出現插上了翅膀!

  第三、搜尋功能的開放,讓微信徹徹底底成為了移動媒體資訊平臺,這意味著幾百萬個各種公眾號每天釋出的數以千萬計的各種內容會有機會被微信所有6億多使用者看到。這不僅是對傳統媒體的打擊,對新浪等傳統網路門戶的衝擊,也將對新浪微博等造成眼球的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