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德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親和力。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公藝百忍

  【原文】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其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處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盡,然忍固爭之反,化之漸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結之便深,構之便大,一忍則無事矣。況相效於忍,有不和順者乎。張公治家,更有規範,然忍字固其得力處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張名叫公藝的,他家裡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塊兒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張公藝來問他道,你們能夠使得族中這樣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麼法子呢。

  張公藝就請求用了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張公藝提起筆來,竟接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到皇帝那裡。

  照張公藝的意思,以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間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於尊長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禮節,或者有了不完備。大家互相責問,互相怨望,所以就發生了種種乖異和爭鬧的事情。倘然能夠大家百樣都忍耐些,那末家裡當然是很和睦的了。

  :羅倫還釧

  【羅倫還釧】

  羅倫赴闈。僕拾金釧。寧誤試期。返還無倦。

  【原文】

  明羅倫、赴試禮闈。僕於寓中拾金釧。行已五日。倫偶憂路費不給。僕以拾釧對。倫怒。欲齎還。僕曰。如此往返。誤試期矣。倫曰。此必婢僕失遺。設主人考訊致死。是誰之咎。吾寧不會試。毋令人死也。竟返其家。還之。

  羅狀元還釧。不惜捨己功名以赴之。似出於仁。非出於廉也。然倫五歲隨母入園。果落。眾競取。倫獨賜而後食。晨留客飯。妻子貸粟鄰家。及午方炊。不為意。知府張瑄憫其貧。周之粟。不受。廉德孔多已。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一個人姓羅。單名叫一個倫字的。到京城裡去趕會試。他的底下人。在寓所裡拾得了金鐲子。在路上已經走了五天了。羅倫偶然憂愁著自己的路費不夠。底下人說道。我拾得了金鐲子。這是可以做路費的。羅倫聽了就生了氣。就要回去還給他。底下人說。這樣來回一趟。要費了許多日子。恐怕延誤了考試的日期呢。羅倫說。這個一定是丫頭女僕們不小心了遺失的。倘然主人家拷問起來。因此發生了人命。這是那個人的錯處呢。我寧可不去會試。不要使得人家因此喪了命的。終於回到那個人家。把金鐲子還給了他們。

  :世恩夜待

  【原文】

  明陳世恩,萬曆己丑進士,長兄孝廉。季弟好遊狎,早出暮歸,長兄規之不改。世恩曰,傷愛無益。乃每夜親守外戶,待弟入,手自扃鑰,問以寒暖飢飽,憂恤之情,形於言貌。如是數夕,弟乃大悔,不復暮歸。

  世恩善於化弟,無論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貴時,其兄已卒。有小民吳三者,兄妾之弟也,來省其姐,衣服藍縷,世恩邀與對食。季弟問之,則曰,庶嫂子女皆無,青年為兄守節,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陳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萬曆己丑年中的進士,他的大哥哥是個舉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歡遊蕩,天天很早的出去,很遲的回來,他的大哥哥屢次的規勸他,他究竟不肯改過。陳世恩說,這個樣子,徒然損傷了兄弟間的友愛,是沒有益處的。

  於是陳世恩就每夜親自守著大門,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來了,又親手下了鎖。並且問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裡餓不餓,飽不飽。憂恤他弟弟的神氣,完全在說話裡和臉面上表現了出來。

  這樣的有了好幾夜,他的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